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党史小知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原标题:党史小知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是中共中央为了探索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问题 ,让青 年知识分子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 ,“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并提高农村文 化水平的一 种 试 验 性 措 施 。1955年9月,毛泽东在阅看《在一个乡里进行 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后写下按语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 ,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1963年 春 ,长沙 、衡阳两市知识青年首批769人下放到江永县 。是年10月,专区上 山下乡劳动安置领导小组成立 ,正式动员和组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 ,当年全境共动员安置城市知青1690人下乡插队劳动。1964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 发布《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稿)》后 ,地区 、县成立专门机构,采取上下结合、城乡结合、广泛动员的办法,选择群众基础 、自然条件好的场地安置知青。至1965年,全境共接收安置长沙知青4976人 ,安置境内知青5148人 。1966年“文化大 命”开始至19 68年夏,上山下乡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6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和其他人员必须坚持在农村抓革命、促生产的紧急通知 》后 ,零地支左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下乡上山知识青年工作的意见》 ,动员大部分知识青年又陆续返回永州。其中宁远、江华、东安80~90%以上的知识青年返回农村,江永、道县的基本上返回。

截止1968年2月,全境共返回3269人,占总安置的27%,坚持在农村抓革命促生产的有3068人,占25%。1968年9月2日,零陵地区下乡上山知识青年返社返场服务总站与地 区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合并,成立零陵 地区驻军支左领导小组四个面向办公室。是年底,全地区进行大规模动员,对1968年大中专毕业生、城镇高初中毕业生实行“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边疆、工矿、基层)分配。除升学、病残、未满16周岁和独生子女外,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高初中毕业生一律下乡上山。下乡上山掀起高潮,成为一种政治教育运动。1973年,地区内对城镇应届高初中毕业生的分配采取区别对待政 策,华侨子女原则上不动员下乡,烈属 、老红军、高级民主人士子女可不动员 下乡或暂缓下乡,对多子女大部分已下乡可留一个在城镇不再动员。1974年, 全地区积极推广株洲“厂社挂钩 ”办知青点的经验,下放知青的安置形式,由插队落户为主改变与“ 厂社挂钩 ”办知青点为主,把安置知青点与学大寨、发展壮大社队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每个知青点都配备专职人员管理。1976年 , 全地区动员下乡知青3362人,除插队31人,回原籍66人外,其余3265人均安 排在国营、集体农林场。是年,全地区下乡知青招工1869人,参军71人,上大 学68人,病退回城84人,迁往外省123人,年末统计,在乡知青13756人。197 8年,国家对城镇知识青年的安置有较大的变化,不再把上山下乡作为安置城镇知青的主要途径。1979年境内各级政府采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广开就业门路,采取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的办法,对1979年末在乡知青11567人进行统筹安排。自1963年以来 ,全境动员、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30277人,实际安置29917人,其中国营、林、茶场4733人,集体农、林场13140人,知识青年小组359人,分散插队102 72人,回原籍落户450人,五七干校农场954人,其他9人。1980年,全境历时 17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