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把门客、秘书称为宦官,他们又是如何变成太监的?
明代有内十二监,管事的宦官都称为某某监,因而明清时期起,太监就逐渐成了宦官的代名词。追根溯源,宦官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和我们固有观念不同的是,在东汉以前的宦官不一定是“阉人”。
古人解释“宦”字,说的是宦“仕者、学也,宦为学官事,学为习六艺”,这说明早期的“宦”人应该指的是那些依附于贵族拥有一技之长的门客。
在当时,宦官,便是皇帝的秘书、门客。
众所周知,在古时候“阉人”这个群体是非常被人瞧不起的。一方面是因为最早的阉割之刑针对的对象要么是战争中俘虏的异族,要么就是本族中犯了私通异族罪行的人,在古代的阶级体系中,这类人的地位与奴隶差不多,都属于社会最底层。
另一方面自秦汉以来的宦官,虽然多是为了混口饭吃自愿阉割入宫服侍君王的人,但他们的出身往往也非常贫寒,唐代诗人顾况的《囝生闽方》,为我们展示了平民家的孩子如何成为宦官的这一残酷的过程: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孩子啊你生在穷困的地方,闽地的官员得到你后,将你阉割。)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臧和获都是奴隶的别称。)
(闽吏将你们阉割后变成奴隶进献给达官显贵,好换取满屋子的金银。)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无知。 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人们都劝我贫穷就不要生养小孩,我后悔不听人言,我执意要生下你,如今果然害你落得如此悲苦的下场,孩子你即将和爸爸分别,我的心早已破碎,流下了两行血泪。)
隔地绝天, 乃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从此以后,就是天人相隔,哪怕死于黄泉,孩子啊,你也再见不到爹娘了。)”
囝是唐朝时福建(闽)地区对儿子的称呼,这首诗讲的是当时的贫苦农民,因为没钱养活孩子,就用极低的价格贱卖孩子。当时一些地方官吏,为了讨好自己的上级,就和贩卖人口的人贩子合作低价购买男童,然后将他们阉割后,卖给贵族家里做阉奴谋利的现象。
顾况这首诗说的虽然是唐朝时期的事情,但类似的现象在汉朝时期也很常见,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直观了解到平民家的孩子被迫阉割,沦为权贵家的奴隶的凄惨命运。
在这条残忍的利益输送链上,这些被阉割的男童终身都是奴隶,他们的尊严和生死完全取决于主人的心情。
这也是为何那些流落到宫廷的宦官们,会不惜一切手段去换取权力的缘故了。
对于君王来说,相比较于士大夫而言,重用宦官的好处相当明显,一方面宦官的权力完全来自于君王的宠幸,宦官们常年待在宫中,他们很难有机会像士大夫那样在地方上培植起属于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古代宦官地位低下,他们在政治道路上的选择面其实并不广,所以依附于皇帝基本算得上是宦官们最理想的归宿了。
正式将宦官这个群体,引入政治舞台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他曾下令: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但汉光武帝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显然忽视了一个问题:
“东汉十二帝中,除了汉光武帝本人和汉明帝、汉献帝外,其余九位皇帝的寿命都没有超过40岁。”
皇帝短命带来的最直接影响,一是年幼的皇帝缺乏足够的能力去管理朝政,他们需要借助宦官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管理国家;二是新君在朝堂上的实际影响力往往并不理想,在这一前提下,为了制衡士大夫和外戚家族,新君会赋予自己的亲信宦官更多特权,好借助他们来掌控朝政,汉顺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125年十一月初四的那天晚上,年仅十一岁的汉顺帝在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的扶持下登基称帝,汉顺帝为了表达对孙程他们的感谢之前,他打破了刘邦立下的“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规则,将这十九位宦官都破格封为了侯。(《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及北乡侯薨,车骑将军阎显及江京,与中常侍刘安、陈达等白太后,秘不发丧,而更征立诸国王子,乃闭宫门,屯兵自守。十一月丁巳,京师及郡国十六地震。是夜,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共斩江京、刘安、陈达等,迎济阴王于德阳殿西钟下,即皇帝位,年十一。)
在他长达二十年的执政生涯中,汉顺帝对宦官的宠信一次次刷新了士大夫阶层的想象力,公元135年,汉顺帝甚至下达了允许太监养子继承爵位的命令:
“二月,丙子,初听中官得以养子袭爵。初,帝之复位,宦官之力也,由是有宠,参与政事。”
司马光曾经说过,“爵位”是奠定君臣秩序,维持君王管理天下的基础。换言之,要想让一个国家正常的运转,就一定要将赐爵的规则严格限制在法制之下,只有公开透明的晋升机制才能源源不断为帝国输送人才。
一旦君王凭借个人喜好,将一些名不副实、功绩不能服众的宦官推上了爵位,这也就意味着君王以牺牲自己的公信力为代价亲手打破了游戏规则。
而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它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是谁也无法预料到的。
当时的汉顺帝没有想到,他一手扶立的这些“功臣”,后来会勾结外戚梁氏成为东汉的掘墓者之一。
东汉从第三任皇帝过后,继位者中最大的年龄不过15岁,最小的仅三个月大,很难让人相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决断、引导一个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大帝国的走向。
事实上,即便小皇帝自认为已经能够承担起一个皇帝所应该背负的责任了,恐怕他手底下的大臣和背后的母系外戚势力,也不会放心由几岁到十几岁的小孩来掌握帝国的命运。
往往,在这种时刻,作为皇帝母亲的皇太后就会自动升格为帝国的权力中心。
但形式上的权力交接和实际上的权力交接是两码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者只需要大臣们象征性地效忠新皇,而后者则代表着新的掌权者会对关键性的职位进行人事调动。
而对于一位常年深居后宫,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男人就是自己家人和丈夫的皇太后而言,朝中的大臣品性如何她一无所知,在这种背景下,她突然接手一个庞大的帝国,肯定会优先选择自己的家人来帮助自己维持国家的运转。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矛盾的问题,皇帝年幼的时候,外戚可以帮助皇太后管理朝政,那么,当皇帝成年后,外戚难道会乖乖把权力交还给皇帝吗?
很显然,东汉的历史告诉我们:并不会。
一个从小接受皇权独尊的思想长大的皇帝,面对着自己至亲的亲戚夺走属于自己的权力的情况下,他必然会选择反抗。
但满朝文武都是外戚的人,皇帝想要反抗就只能扶持一支和他命运相关的势力,宦官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宦官依附于皇权而诞生,他们是皇帝的助手、仆从,正是这份特殊的信任,使得宦官这一角色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形象就代表着皇帝的意志。长此以往,当宦官们利用这份信任来培植党羽、收受贿赂、谋取私利时,他们所破坏掉的就是国家的公信力。
毁掉往往比建设容易,当一个国家在民众心中失去公信力的时候,这个国家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深渊。
可以说,正是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哪怕没有何进引董卓进京,以东汉当时的状况,迟早会在下一次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中毁灭。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
为何作宝方鼎被锈蚀,而应公方鼎却完好,因古人有神秘“黑科技”
-
“文革”时期周恩来坚持生产绝不能停
-
百团大战发生在什么时期?1940年8月20日(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
-
北宋之前是什么朝代?
-
汉献帝是怎么死的 受人爱戴寿终正寝(治病救人参与耕作)
-
不是“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 ?
-
东北野战军最早的九个纵队,哪四个纵队的司令员,始终没换人
-
“刘老庄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连队
-
专家在罗布泊找到惊人线索,山海经记载并非神话传说,而是真的
-
这一战,参谋率领一支六十人小分队,强行拦下了敌一个军!
-
著名诗人徐志摩为何情定京城名媛陆小曼?
-
邢善萍同志不再担任山东省委常委
-
盘点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十大暴君列表
-
古代历史上,为何中原王朝嫁公主,却不娶别家公主?
-
女子带佩戴10年的玉来鉴宝,专家鉴定完说:建议不要戴!
-
《渡江侦察记》原型人物熊兆仁逝世,今年已有3位开国将星陨落
-
历代中原王朝都兴建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源于太宗的自傲情结
-
顺治帝寝内为何陪葬着17位格格?都是顺治帝的妻妾
-
拿下霍氏家族,刘病已胜券在握,大臣叫他动手,他却按兵不动
-
周武帝灭佛:南北朝时期的兴佛运动严重影响国力
-
中国十大高手:华佗第一 霍元甲最后
-
希特勒为何屠杀犹太人 犹太人为什么受歧视
-
解密传教士汤若望验证日食冤案始末
-
周恩来不让中央革命博物馆挂他自己照片
-
明代的考成法是干什么用的?
-
开国少将方槐逝世,武汉再无一方面军的红军了
-
【党史小课堂】大年初三自命题:革命新路
-
揭秘: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三个人的恩怨纠葛
-
他是“文物大盗”卢芹斋,娶15岁的女子为妻,只为和36岁岳母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