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辽地宁唱大风——辽宁省政协发动两万政协委员大讲“辽宁好故事”的故事
天辽地宁,山海雄奇。东北,辽宁,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1948年10月中旬,东北人民解放军十纵2万官兵奉命在锦州西部黑山至大虎山之间25公里的宽大战线阻击10万国民党西进兵团,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望着漫山遍野运弹药、送军粮、抬担架的40多万支前民工,司令员梁兴初有了信心:“黑山人民太好了!”
他是江西人,来到这块黑土地上只有3年。
2022年1月,时近小寒,东北最冷的那几天,辽宁省政协主席周波上班路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看到了这样一幕:来医院进行核酸检测的人们,在楼外大院里排着长长的队伍,足足有200米。透骨的寒风中,人们褪着手、跺着脚,一点一点往前挪,没有一个人争吵、抱怨。这在别的地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周波不禁感叹:“辽宁人民太好了!”
他是上海人,来到这块黑土地上同样只有3年。
这么富饶的土地,这么好的人民……却在经历阵痛后留下略显落寞的背影。
外来人不解,辽宁人自己也不服。
预期有价值
东北振兴事关国家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考察,下农田、进车间、到厂矿、访民居,足迹踏遍白山黑水。他强调,东北振兴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
辽宁人逐渐认识到:东北振兴,不是仅靠上几个大项目就能实现的。有“山”有“林”,才能虎啸山林,重振雄风。
省政协秘书长王德佳介绍,2021年,辽宁省政协重点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围绕“一圈一带两区”战略(“一圈”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带”即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区”即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言献策,二是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了“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
两大主题,一实一虚。
2021年8月,中共辽宁省委常委会会议在听取省政协党组工作汇报时,向政协提出要求,“要在捍卫辽宁的声誉和发展环境中发挥优势作用”,进一步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共识、展示良好发展预期。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多次在会议上强调:预期有价值!
辽宁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深入了解后,却发现辽宁无论历史现实,还是各行各业都不乏闪光点。辽宁人看起来都能说会道,但近20多年来辽宁却并没有树立起自身良好的气质形象。
正是这貌似悖论的现象,引发了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围绕“改善辽宁营商环境、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的深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同样,心病也最要命。自己没信心,怎么干事情?别人对你印象差,怎么来你这儿干事业?所以,一要树信心,二要树形象。
这方面,政协有优势。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说,“要用好委员自身影响力和制度机制赋予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政协故事、多党合作故事”。
几经思量,最后拍板,一场将人民政协的界别优势与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有效结合的,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四级政协委员参加的“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启动了。
就记者所知,这是中央提出人民政协工作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以来,规模最大的“凝聚共识”专项活动之一。
故事既讲给自己,也讲给别人。
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辽宁省政协各界别组、各市区县政协纷纷行动起来——直面问题,重塑信心,将“悖论”转化为“正论”。
好故事从问题讲起
2021年9月14日,铁岭市政府礼堂,全市300多名干部正在聆听一个人“讲好故事”,书记、市长也都在下面。
“商家是来投资的,他要知道我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才能对自己的未来有预期。”
“中央提出‘六稳’‘六保’,对于小微企业屡次减税降费,但减什么、怎么减,还是有很多企业不知道。”台上的人一摊双手,“只有去开会的那几位知道。”
……
“这人真敢说!”台下的人窃窃私语。台上的人是省政协委员史凤友,担任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多年的他,一口气指出辽宁营商环境的病灶,共三大方面10个具体问题。台下,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辽宁省政协开展“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的第一场宣讲。
“不是要讲好故事,展示好预期吗?你怎么去讲问题了?”
面对记者的提问,史凤友并不意外:“有问题要认账,实事求是,这才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讲好故事的基础。”
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没有发自内心的自信,如何能讲好自己的故事?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号召全省上下要“展示良好预期”,但在党代会上他同时强调,要认识到辽宁“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差距还较大”。
烟囱里的乡愁
夜幕降临,弯月如钩。眼前,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中国工业博物馆。立于这幢庞然大物前,人显得很渺小。门前,一块不大的碑石上,“原沈阳市铸造厂翻砂车间”几个黑色大字,显示出这幢建筑物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已经关门,记者扒着门缝,看到正厅迎面是一幅长20多米、高10多米的巨型铜质浮雕,上面刻画着倾泻的铁水,飞驶的机车,上下点头的抽油机,几个戴着前进帽、高昂着头的工人。这是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出炉时的恢宏场景。
博物馆紧挨着马路。华灯初上,车流如织。远处,依稀可见的几根矗立在居民区和商业区的高大烟囱还在吐着白烟。机器的轰鸣声已经远去,只有肇工街、启工街、卫工街、保工街……一个个带有工业元素的地名,还在默默地提醒着路人,几十年前这里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铁西,东方鲁尔,共和国长子的工业心脏。那一根根喷吐着浓烟的烟囱,机声隆隆的厂房,何尝不是沈阳人共同的乡愁?
生在铁西长在铁西的区政协主席王玉辰一直就和这些老工人、老劳模生活在一起。在接待客人时,在报告会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逢人便讲他的铁西故事:铁西生产了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水压机等350个共和国工业史上的第一。从1950年到1989年,一大批铁西区的工人奔向祖国的西部,先后共派出23304人,支援省区市29个……
王玉辰说:“我们不该忘记铁西,不该忘记它为共和国建设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
铁西,沈阳,常常被人们称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什么叫长子?长子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奉献,牺牲;牺牲,奉献。牺牲本身何尝不是一种奉献?
不过,范存艳不同意关于辽宁“老”的说法。
“现在常常把我们沈阳叫作老工业基地。”范存艳不服,“我想说的是,老不等于没有用,国外管有历史的企业叫‘百年老店’,我们为啥就叫‘老企业’?”她心中憋着一股气:“沈阳怎么就不行了?辽宁怎么就落后了?”
范存艳是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土生土长的沈阳人,连续三届的沈阳市政协委员。她有底气说这话,如今新松机器人是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名列中国十大机器人公司排名榜,产品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写了中国机器人没有出口的历史。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疫情防控物资紧缺,新松医疗用28天就生产出了口罩机。“这对于沈阳来说,基本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度。”范存艳自豪地说,“疫情发生以来,我们还研发了多款呼吸机,有不少都出口国外。”
“沈阳为国家提供了完整的产业链,这是我们搞双循环的底气!”在范存艳眼里,一个企业的贡献,不能只看它挣了多少钱,还要看它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撑。
多面辽宁人
秋冬里的辽河平原愈显空旷、辽阔。溯河而上、探究源头,才愈发发觉粗犷的东北人不乏细腻、温情。
金属加工件的精度靠纯手工操作竟然达到头发丝直径的1/125!这被业界称为“文墨精度”。你更想象不到的是,这个世界级的精度是以沈阳一个“80后”工人的名字命名的。他叫方文墨,辽宁省政协委员。
方文墨是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制造厂的一名钳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身着蓝色工装,一米八几的大个头,这穿着,这身高,你会自然用“粗犷”“豪放”之类的词来形容。只是,他戴着一副瓶底儿厚的近视镜。
别的委员“讲故事”都是拿个小本和打印好的材料,而他是手里直接拎个工具箱。
“工具箱是我自己做的,工具也是我自己做的。”他一面说一面展示起自己的“宝贝”,正方形的钢件能够在方孔中严丝合缝地穿梭,并发出气密爆破时的啪啪声。
“真难以想象,这两件都是精钢构件,你这手艺了不得啊!”记者和旁边的委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我们祖孙三代都是辽宁人,我从小就在工厂大院长大,我认为做一名工人很光荣。我自己是全国劳模,还培养了3个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6个辽宁省冠军和10个沈阳市冠军。这些荣誉都是杠杠的!”方文墨幽默中透着自豪。
“我是个钳工,可工业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是我去讲的。”方文墨没想掩饰自己的骄傲。
有南方的企业以百万年薪请他去,被他婉拒:“我的技术是为了造飞机的,这是国家重器。没这个,国家的腰杆儿直不起来。”
“我一定要把你写进我的故事里。”老滕一边兴奋地对方文墨说,一边用手机把他摆在桌上的四五样工具上下左右拍了个够。
老滕名叫滕贞甫,是省政协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老滕很高产,一年能发表好几篇小说,小说里讲的都是辽宁人的故事、辽宁的故事。
辽宁人的“面”还不止这些。
锦州市黑山县大虎山镇桥东加油站路边旮旯里的一个小院,县政协委员、黑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冬梅和她故事里的主人公、72岁的张德东老人,15年坚持寻找烈士遗骸的故事,像块火红的烧炭,听得人心里吱吱直响。
黑山阻击战中牺牲的战士,不少都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连恋爱都没谈过,更别说后代了。“退休15年来,张德东每天一张地图、一辆自行车、一壶白开水、两块玉米面大饼子,一走就是一整天。他起早贪黑走遍了全县942个村屯,查看了308处战场,爬上过207座大小山头,自费3万多元,寻访了1万余人,帮130位散葬的烈士回到烈士陵园安葬,和战友们团聚。”王冬梅不仅经常来看望张德东老人,还把他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学生们听。
张德东已经年逾古稀,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只要还能走路,我就会一直寻找下去,让更多的革命先烈‘回家’!”
听者已是热泪盈眶。
这是深情的辽宁人!
省政协委员、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珂讲述的是一个农民的故事:“自1980年至今,辽宁已建立了101个自然保护区。张建国是本溪县和尚帽自然保护区附近东营坊村的村民,他经营的农家乐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靠着发展生态旅游,离家近了,钱包鼓了。”
这是进取的辽宁人!
省政协委员、盛京银行营业部总经理邴静煦讲述的是一个外地人的故事——安徽青年王水林在辽宁创业发展的经历激励了更多创业者,更展示出近年来辽宁营商环境之变。
这是外来创业的辽宁人!
……
省政协副秘书长韩文华对讲好辽宁故事有着深入的思考:“讲好辽宁故事,归根结底是要提振辽宁精神。我想,通过持续不断地讲好辽宁故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挖掘和丰富新时代辽宁精神,弘扬和践行辽宁精神。”
历史的故事,现实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辉煌的故事……勾勒出辽宁人的群体新形象。
故事有厚重,有勃发;有毁灭,有新生;有欢喜,有心酸;有自豪,更有反思……一个个故事勾勒出辽宁人的新精神。
会讲故事的辽宁人
辽宁人是最会讲故事的人。大伙儿聚会吃饭,桌上只要有一两位辽宁人,就不会冷场,一顿饭下来,“腮帮子都笑酸了”。
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一大拨儿评书名家,几代中国人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
如何让政协委员讲好“辽宁故事”,机制建设、技术手段、传播途径……“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省政协拿出科学精准的顶层设计——《开展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方案》。
随即,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界别组、各市政协及各县区政协纷纷行动起来——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经济界别和工商联界别的三个活动组联合起来,策划“政协委员走一线”系列活动,深入基层发现各领域、各行各业的新变化、新成就;
民建界别组将活动与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相结合,发动全省会员参与,挖掘故事与建言献策相互促进;
沈阳市政协采取了“三条线三推进”的工作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官网及官方APP都为“讲好沈阳故事”开设了专栏,截至去年12月底,共发布故事132篇;
丹东市政协精心设计了“十二个一”活动载体,在“丹东发布”“丹东新闻”“丹东市政协”三大微信平台联合推出“讲好辽宁故事”“委员讲故事”专栏,发布故事60多篇;
在省政协的邀请下,人民政协报社选派记者小分队深入彰武县,与驻村工作队开展“三同”(与驻村第一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发现辽宁故事,“炕大夜话”系列故事在人民政协网的各媒体平台发布后,累计点击量1000多万人次,让辽宁省政协机关驻村工作队的几位同志成了“网红”,也让彰武县乡村振兴故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
“一个两个委员出来讲故事没有多大动静,但委员们一起讲,就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极大地提升了辽宁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沈阳市政协副主席蹇彪说。
据统计,辽宁全省三级政协委员参与活动1.9万多人,提交意见建议报告1700多篇,通过各类媒体发布文字和视频故事2300多个,总阅读量超3400万人次。
2022年1月19日,辽宁省两会召开,“讲故事”成为热点。
省政协委员李斌这样评说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探索解决城市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助推辽宁增加‘颜值’。听到‘颜值’这个有画面感的词儿,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美丽的红海滩……”
省政协委员、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崔日明现身说法:“我们学校去年引进了好几位高端人才,都是通过‘讲故事’讲来的。”有一位从英国诺丁汉大学学成归国的教授,之前选择到别的城市工作,而崔日明给他“讲故事”,讲辽宁之好、沈阳之美,并邀请他来看看。“他来的时候,正是银杏叶金黄的时节,走在我们的校园里,他当即就决定留下了。”
省政协委员孙立发言带着“民生情怀”:“浑南的一座桥亮了,照亮了家门前的路,可能就是一家人留下来的理由。”
……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闭幕会上用颇具文学色彩的语言号召:“共同珍惜、共同呵护好辽宁市场主体,让田里的‘苗’越来越多,让企业家、创业者感到在辽宁发展有土壤、有阳光、有养分!”
辽宁,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张开怀抱。
尾声:没有讲完的故事
一切都在变好。跳出故事回顾采访历程,有着光荣往昔的辽宁人、善于自嘲的辽宁人、憋着一口气的辽宁人、奋勇争先的辽宁人……辽宁人的多面形象在记者脑海中交替闪现。愈到最后,行远自迩、笃行不怠的辽宁形象愈加清晰,直至定格。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
2021年辽宁“一网通办”实办率超过75%。
2021年9月举办的“辽洽会”上,168个项目,签约近2700亿元的成绩单令人羡煞。欧美日韩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家重点企业纷纷来辽宁“淘金”。
……
其实,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看,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东北的地位从来都是战略性的,从来都没有被忘记。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说:“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随后,中共中央派遣20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10万军队踏上黑土地。3年后,80万大军入关,一直打到海南岛。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支援东北建设,铁人王进喜就在东进的列车上,雷锋从湖南望城来到鞍钢成了一名推土机手。此后几十年里,东北,辽宁,沈阳,支撑起共和国工业的半个天空。
这不仅仅是故事。
“我在山海眺望辽宁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大辽河千里九曲
沈水湾一宫三陵
……
美丽的辽宁,古老的辽宁
春华秋实,物阜民丰
美丽的辽宁,锦绣的辽宁
霞明玉映,天辽地宁”
……
辽宁故事,还在继续。
(转自2022年1月27日《人民政协报》)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王玲
相关文章
-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
姜子牙的后裔姓什么? 姜太公的后代有哪些?
-
安徽省的江浦县,1953年,为何划分给了江苏省的南京市?
-
她出身平民被召入宫,因得罪画师不得皇帝宠爱,后来却名垂千古
-
朝代顺序表口诀是什么
-
程门立雪、掷地有声、江郎才尽……这些典故居然都和萧山有关
-
皇帝朱瞻基为什么让宦官读书,使明朝埋下覆灭的祸根
-
北方盛极一时的大帝国,为何最初都是因为“复仇”发展起来的
-
四大美人也有身体缺陷?西施的不算什么,杨玉环的才让人难以接受
-
陈士榘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举行,40岁生日攻克“总统府”
-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是什么样:有文采擅揣度(被嘉庆赐死)
-
貂蝉是谁?关于貂蝉原型的四种说法
-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四十一集历史转折
-
古代最传奇的女子:下嫁穷小子,四个儿子都是皇帝,两女儿是皇后
-
沈阳为什么要叫做沈阳?
-
康熙的母亲是谁 康熙生母揭秘
-
汉文帝在“驻京办”即位 唐代进奏院异常活跃
-
水浒中只有鲁智深一个英雄,武松算半个,余者都不是好汉,是吗?
-
大白读史︱行善济人,慈善之根本
-
崇文弘教——周瑛的广德之治
-
这位少将不简单!一生给两人当过警卫,一位是元帅,一位副国级!
-
儒家学说为何在战国时代行不通,却被汉朝尊崇?利益观和天下共治
-
吐蕃非常强大,曾让唐朝头疼不已,为何在宋元之后没有声音了?
-
刘杰:毛泽东两次为《新疆日报》题写报头
-
新帝上位之后,前朝的妃子一般会如何处置?
-
在西藏制造社会动乱的总根源
-
谣言导致的大灾难天津教案
-
党史百年天天读·8月28日
-
作为炎黄子孙,别忘了自己的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