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名人资料 > \

[图文]邹伯奇:中国第一部相机制造者 灵感来自《梦溪笔谈》

[图文]邹伯奇:中国第一部相机制造者 灵感来自《梦溪笔谈》

 

邹伯奇用他制作的相机自拍像。(翻拍)

  

    1844年邹伯奇用木箱、玻璃制出中国第一部相机

 

    主要用来测绘地图

    话说在咸丰年间,南海的浔峰洲上,或是省城的越秀山上,不时会见到一名身传长袍的中年人经常手持一个怪异的"木箱",看到喜欢的人或者景物时,就用"木箱"对准一段时间,然后又心满意足地继续前行。这种行为在160年前的清代,确实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这个咸丰年的"潮人"正是邹伯奇,他手中那个"木箱"是他亲手制作的中国第一部相机,名曰:摄影器。邹伯奇也因此被称作"中国照相机之父"。

    前面两篇报道,我们依据邹伯奇手稿,分别解开了邹伯奇在高等数学以及测绘地图两大领域的"密码",这次我们探寻一下邹伯奇最为今人津津乐道的伟大创举,他的照相机是怎样做成的?过去有人认为邹伯奇的相机是抄袭洋人的"山寨机",也有人认为邹伯奇制作的是躲在家里拍脑袋的类似相机的东东……事实是否如此,且看本篇一一道来。

 

    遗憾:

    东西方首部相机时差5年


    1844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4年,经过反复试验,还是广州学海堂学生的邹伯奇终于制作出中国第一部照相机,取名:摄影器,时年邹伯奇仅25岁,堪称科学奇才。遗憾的是,在邹伯奇相机制成前5年,也就是1839年8月,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发明了第一部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虽然邹伯奇的相机有许多独创之处,但毕竟比别人慢了一步,与"世界名人"头衔失之交臂。

    1839年10月19日,在港澳销售的英文周报《广州报》转载了美国报纸《纽约美国人》的一则消息,介绍了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照相机的情况。170年前的世界,消息很闭塞,法国人发明照相机的消息经过两个月时间才登陆港澳的洋人圈子,仅有少量英文读者获悉。几年后,经过多番辗转流传,消息传到邹伯奇耳边,此时的他已经在学海堂里研究光学多年,照相机诞生的新闻印证了他几年来的一个想法,原来小孔成像后确实可以将影像留住,虽然没有看到西方的照相机,但邹伯奇受此鼓舞后,立刻动手制作他的国产相机。

    解密:

    邹伯奇相机长什么模样?


    据了解,邹伯奇的相机自制作以来,不断改进过好几次,甚至到他去世后,后人还在使用。可惜在抗战胜利后不久,有人向其后人借来欣赏,自始没了踪影。很多人会问,究竟邹伯奇的相机是怎么样的呢?身为学者和教授,邹伯奇有撰写记录的好习惯,自他开始制作照相机以来,便对制作过程以及心得体会进行记录,手稿在他身后曾公开发表过一次,但也是1874年的事了。最近,在邹伯奇手稿里,记者看到他对照相机制作的记录,当中提及这部相机的样子。

    手稿《摄影之器记》写道:"以木为箱,中张白纸或白色玻璃,前面开孔安筒,筒口安镜而进退之,后面开窥孔,随意转移而观之,名曰摄影之器,此画谱之最生活者也。"短短三言两语的介绍,想必读者也能想象这部照相机的样子了吧,虽然如今看起来很简陋,但已经是中国人的一个大跨越了。

    发现:

    摄影器主要用于测绘地图


    如今的90后喜欢玩自拍,其实当年的邹伯奇也很喜欢玩自拍,堪称咸丰年间的"潮人"。在广州五层楼里,现在还保存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邹伯奇使用过的玻璃底片,是邹伯奇标准的45度侧面半身自拍像,虽然已经是150年前的物品,但现在拿出来冲洗依旧画面清晰。

    除此,邹伯奇后人邹锡良也保存了一张邹伯奇手持望远镜观天的自拍照,只见他身穿白色长袍,手持半米长的望远镜,站在祠堂门前仰望天空,画面真是既古亦今,很有意思。

    不过,邹锡良告诉记者,邹伯奇制作摄影器主要功用不是玩自拍,而是用来测绘地图。

    另外,《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邹伯奇》作者王维教授经研究指出:"在欧美尚未解决拍摄人物肖像的工艺,邹伯奇却成功地拍摄人物肖像,这是中国人对摄影技术发展的最大贡献。"王维说。

    中国第一相机灵感来自《梦溪笔谈》

    记者还在手稿中发现一个惊人的消息。原来,邹伯奇制作相机的最早灵感并非来自西方,而是源自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典籍,沈括的《梦溪笔谈》。据《梦溪笔谈》记载:"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当中的"格术"为沈括所创的光学名词,借此小孔成像的倒影原理。自小熟读中国古籍的邹伯奇很小就迷上了《梦溪笔谈》,并且就沈括说到的现象进行过一一试验演示,并且用数学公式、光学原理去解析过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计算标准,并在年轻的时候发表《格术补》,结合西方光学思想补充了《墨经》、《梦溪笔谈》、《革象新书》等光学古籍所未有涉猎的内容。

    "过去不少人都认为邹伯奇的相机是抄袭洋人的‘山寨机’。其实邹伯奇虽然看了很多西方书籍,但他还是很传统的中国学者,所有他接触到的西方理论,他都必定会在中国古籍中找寻依据,用以证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邹氏族人,伯奇纪念室资料员邹锡良表示。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