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图文]神秘枪声来自何方:国民党元勋廖仲恺倒在血泊中!

1925年8月20日上午,盛夏的广州笼罩在一片湿热之中,空气沉闷得令人窒息。突然,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前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凝重的空气被扰动了,随着人群的尖叫和血腥味的弥漫,廖仲恺倒在血泊中!

[图文]神秘枪声来自何方:国民党元勋廖仲恺倒在血泊中!

 

廖仲恺,身兼国民党党政军财十多个重要职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党代表、党军党代表、工人部长、农民部长、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血案发生时,廖仲恺正偕同夫人何香凝驱车赴广州中央党部参加会议,当汽车到党部大门前时,廖仲恺先下车,在门前登至三级石阶时,突然跳出两名暴徒,向他开枪射击,大门铁栅内也有暴徒同时开枪,共射20余发。他身中4弹,俱中要害,当场倒地,不能做声,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与世长辞,享年48岁。

这桩光天化日之下的谋杀案轰动广州城。20多万人自发为他送葬,泪洒羊城,史上罕见。但是,这样重要的政治人物的不正常死亡最后竟然不了了之,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然而,总有一些蛛丝马迹不会被淹没,忠诚者的鲜血,总会引导我们发现那神秘的枪声来自何方……

神仙眷侣携手革命路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父亲廖竹宾年轻时流落到香港,被卖身为猪仔,远渡重洋,到美国做劳工。其父一生含辛茹苦,终至致富,成为汇丰银行分行的职员。1893年,廖竹宾在旧金山病故。廖仲恺陪同患病的母亲,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原籍广东省归善县鸭仔乡。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清政府惨遭北洋水师被歼的大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思潮风起云涌,廖仲恺决意放弃旧学,学习西学以寻求救国图强之路。1896年,在叔父的资助下,廖仲恺赴香港,进入英国殖民当局所办的皇仁书院读书。

1897年底,廖仲恺在广州与何香凝结婚。二人的结合得益于"天足"缘,未经自由恋爱,属门当户对的旧式婚姻,却是难得的神仙美眷。原来,廖竹宾亲历了旅美华侨在异域遭受的种种歧视与不公,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人的耻辱,按照客家人的规矩,他临终前留下遗嘱:"今后儿子娶亲,必须讨一个大脚天足的妇女为妻。"在当时19世纪末的中国,妇女几乎都裹小脚,大脚妇女极为罕见,上层社会中更难寻觅到不缠足的名门闺秀。

何香凝,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县(今南海市)棉乡人。其父何载,是一个破落商人之子,后到建埠不久的香港经商,从小杂货店发展为家资百万的大地产商。

何香凝在何载的12个儿女中排行第九,人称"九小姐"。她自幼喜欢读书,但在旧式封建家庭中,父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何香凝多次请求到邻近的女书馆读书,但仅读两年家里就不让她读了。何香凝只好在闺中自学。由于她天资聪颖,学识不断长进,竟然还可以写作诗词。

何香凝从小喜欢听亲戚和长辈们讲述太平天国反清革命故事,对太平军中天足的女兵非常向往,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出向她们学习的想法。所以当母亲坚持为她缠足时,五岁的她进行了顽强的反抗,每天晚上都用剪刀把缠足布剪掉,次日虽遭母亲的训斥和责骂,但仍不动摇,缠而再剪,再缠再剪,终不屈服。最后感动了宠爱她的父亲,不再强求她缠足。后来,当何香凝赴日留学时,进步的留日学生都为她有一双天足而惊异,亲昵地称她为"何大脚"。

经媒妁之言,香港富商之女与旅美华侨之子喜结连理。二人情投意合,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只好住在廖仲恺的哥哥廖恩焘家中。为避喧嚣和减少与嫂子的矛盾,廖仲恺夫妇在屋顶晒台上搭建了一间小屋,以斗室作为新房。

在这里,他们白天评诗论文,晚上赏月观星。一次中秋佳节,皎月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还把这间陋室命名为"双清楼",并自号"双清楼主"。二人在此生活了四五年之久,直到廖仲恺赴日留学。

为了帮助丈夫赴日留学,何香凝变卖妆奁,资助廖仲恺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两个月后,何香凝变卖家当,毁家去国,追随廖仲恺留学东瀛。他们在早稻田大学附近租了一间公寓,名之为"觉庐"。不久后何香凝也考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后转入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廖仲恺则在早稻田大学政治预科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专攻政治经济学。廖仲恺后来在财经工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习。

 

追随孙中山投奔革命

1903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神田神保町中国留学生会馆,廖仲恺夫妇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以后,廖仲恺又几次去拜访孙中山,并决心加入革命行列,从事革命工作。

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再次赴日,准备组建统一的政党,经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反复磋商,决定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反清革命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8月,何香凝在自己的寓所内,由孙中山主持,举行加盟手续,成为最早加盟的女会员。廖仲恺则在从香港筹措留学费用返日后的9月1日,把孙中山邀至寓所,由何香凝、黎仲实二人介绍,宣誓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中国同盟会总部的领导工作,任外务部干事。

l909年夏,廖仲恺从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返回香港。他想取得清政府功名,以便"入清廷握其政权以为革命之工作",于是同年偕友人赴北京参加留学生科举考试,考中法政科举人。之后,他被清政府派赴东北,帮助边务督办大臣陈昭常、会办大臣吴禄贞办理吉林省建吉地区回归祖国的交涉事宜。在此期间,廖仲恺结识了受孙中山指派在东北从事革命工作的林伯渠。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月9日,广东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成立军政府。胡汉民担任都督,廖仲恺应胡汉民的邀请,从吉林返回广州,担任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想方设法使一切经济来源控制在军政府手中。

此时,何香凝已在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未等举行毕业典礼,就携儿女梦醒、承志返回香港。

12月间,廖仲恺被南方革命政府派去上海参加南北议和。他的哥哥廖恩焘跟随北方首席代表唐绍仪参加这次会谈,廖仲恺则与南方首席代表伍廷芳随行,兄弟二人参加同一个会谈,一个是革命派,一个是袁世凯派,一时成为新闻。

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应陈炯明请求,南下协助领导广东工作,廖仲恺升任为军政府财政司司长,主管财政。

当时广东的财政非常困难和紊乱,广州市以外的税收多为驻当地的民军截留,市内的房捐等已奉军政府命令一律豁免,又没有清代的部库拨款和各省协饷接济,库空如洗。

在廖仲恺的努力整顿下,广东财政工作不久便井然有序,收支不仅平衡,还库储有余。当他于1913年8月初解职离开广州时,省库中存有现洋700余万元,另有纸币数百万元。

1913年3月20日夜晚,廖仲恺与黄兴、于右任、陈其美等人和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同行时,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指使的歹徒刺杀,成为民国初建后的第一桩政治血案。以刺宋案为导火线,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爆发前,为了争取国会议员反对袁世凯,廖仲恺奉孙中山之命,潜赴北京策动议员反袁。廖仲恺的秘密活动被袁世凯的密探侦知,遂被列入捕杀的名单。廖仲恺得知后,星夜离开北京,经天津返回广州。

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失败,廖仲恺与何香凝分头携带子女,仓促逃离广州,追随孙中山流亡日本。

1914年,孙中山决心改组同盟会,成立新的政党。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驻地精养轩宣布成立,廖仲恺被选任党的财政部副部长。由于财政部部长张静江体弱多病,实际上工作重担完全落到廖仲恺的肩上。

1915年12月间,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4月底,廖仲恺随同孙中山由日本乘"近江丸"轮起程回国,5月初到达上海。25日,廖仲恺被孙中山派往山东青岛,慰问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他先后到山东潍县、即墨、寿光、高密及诸城等县,连续十多天深入部队和地方慰问和视察,对做出特殊成绩的东北军第2师及高密县的民政部门,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奖授了孙中山手书的匾额。

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黎元洪继任总统。黎元洪只是"看印总统",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是国务总理段祺瑞。孙中山对于段祺瑞的独裁统治,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1917年7月,廖仲恺和朱执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及部分国会议员,随同孙中山从上海到广州,准备以广东作为革命斗争的基地。孙中山联合了桂系军阀的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等,于8月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出任大元帅,扛起"护法"大旗,以维护民国元年颁发的《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为号召,来反对段祺瑞的反动政府,以"树立真正之共和"。

在护法运动中,廖仲恺奔走于上海、广东之间,积极协助孙中山组织革命力量,并亲自深入海军舰队,动员北洋海军彭东原部南下参加护法运动。

9月24日,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次长,不久又特任为署理财政总长,专职管理财政,再一次担负筹措革命经费的重任。为加速筹款工作,他向海外侨胞广泛宣传护法的意义和目的,号召华侨在海外竭力筹款,以济军用。然而,孙中山没有属于自己的坚强的革命武装,军政府的军事实权都落到西南军阀手里。

1918年春,陆荣廷、唐继尧等与北洋军阀勾结,配合政学系在非常国会中提出改组军政府,取消大元帅一职,而代之以总裁合议制,进一步剥夺了孙中山的职权。孙中山不得已地辞去了大元帅职务。5月21日,廖仲恺跟随孙中山黯然离开广州,再次回到上海。

他们回到上海后,孙中山深感自己"没有一点实力"之苦,因而想从制造革命舆论入手,以此来"启发国民","唤醒社会"。所以,廖仲恺便以极大努力辅佐孙中山创办报刊,加强理论宣传,从事理论建设。同时,廖仲恺还积极协助孙中山策划打倒南方桂系军阀,夺回广东民主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5月下旬,廖仲恺代表孙中山赴四川会见川军将领熊克武等人,以谋共同坚持护法的办法。10月,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后来,廖仲恺和朱执信奉孙中山之命,又先后两次去福建漳州,敦促陈炯明率粤军回师讨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

1920年8月,陈炯明在廖仲恺、朱执信的催促下,在漳州誓师,回粤讨伐桂系军阀。10月,顺利驱逐了陆荣廷等桂系势力。11月,孙中山再返广州重组军政府。

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决定建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被选为大总统,于5月5日宣誓就职。广东革命政府正式成立后,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随后,又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他努力协助孙中山,力图在广东开创一个新的革命局面。当时,筹集经费绝非轻而易举的事,财政来源都控制在陈炯明和其他军阀手中。这些军阀并不同意孙中山的北伐主张,处处刁难,北伐军饷的筹集工作极度困难,廖仲恺四处奔走,全力筹款接济,才使部队经费勉强维持。当时,廖仲恺被人们赞誉为孙中山的"钱荷包"。

 

 

在枪林弹雨中坚持革命

陈炯明率军打回广东后,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变成了新军阀。廖仲恺对其多次劝阻,没有结果。当时陈炯明身兼广东革命政府陆军总长、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省长等要职,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构成极大威胁,他暗中勾结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阴谋联合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

6月14日,陈炯明以"领款"和"有要事相商"为名,电邀廖仲恺到惠州。廖仲恺虽觉察到陈炯明居心叵测,但打算再做陈炯明的工作,于是冒险前往惠州。他刚到东莞县石龙就被陈炯明扣留,后被押送到广州西郊石井兵工厂监禁。陈炯明从廖仲恺的皮包内搜得孙中山有关联俄、联共的密函三封,即交给香港的英国报纸,以此攻击孙中山接近共产主义,是"过激党"。随后,陈炯明又从廖仲恺的财政部保险箱里,取走了有关孙中山和列宁的所有"亲笔信"及桂林会谈革命问题的材料。陈炯明命令把这些材料刊登在各个报纸上,作为孙中山出卖国家的证据。

6月16日晚,陈炯明趁孙中山从北伐前线大本营韶关回到广州之机,公开发动叛乱,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妄图推翻广东革命政府。正在办公的孙中山在左右护卫下冒着枪林弹雨冲出叛军的包围,转移到永丰舰(后改名"中山号")上。

何香凝历尽艰辛,找到孙中山和宋庆龄以后,又去设法营救陷入虎口的丈夫廖仲恺。此时的廖仲恺被监禁在石井兵工厂一座小楼的暗室之中,三道铁链把廖锁在一张铁床上,陈炯明准备随时杀害他。

面对死亡威胁,廖仲恺曾挥笔写下多首诗篇与何香凝和儿女诀别,怒斥陈炯明,悼念老战友,《金缕曲》词中"地老天荒浑不管,空谷苍松独啸"正是他本人的生动写照。

得知廖仲恺被囚禁的地点后,何香凝把儿女送到香港,自己四处奔走,设法营救。8月18日,何香凝冒着滂沱大雨,爬上广州白云山粤军总司令部去见陈炯明,她当面厉声责问陈炯明:"廖仲恺有什么对不住你的地方?为什么要囚禁他?"

陈炯明被何香凝逼问得哑口无言,一面佯说是误会,是部下背着他所为;一面又要把廖仲恺转移到白云山来。何香凝据理力争,当面予以揭露,迫使陈炯明同意释放廖仲恺。

当时,韶关的北伐军已离开粤北,构不成对陈炯明的威胁,粤军对廖仲恺又素有好感,慑于多种原因,陈炯明踌躇再三,勉强释放了被囚62天的廖仲恺。

深夜返家后,何香凝害怕陈炯明会反悔,凌晨3点,与廖仲恺逃离家门,乘船赴港。果然,19日上午,陈炯明派军队又来捉拿廖仲恺,扑了个空。

陈炯明叛乱事件,对孙中山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孙中山接受了李大钊提出的改组国民党的重要建议,决心同共产党人合作,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重新组织一个有严格组织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国民党,把民主革命继续进行下去。廖仲恺受孙中山的委托,为深入商议联俄、联共问题,准备同苏俄全权大使越飞作进一步会谈。

廖仲恺为了避开特务的侦察,以参加侄女承麓和许崇清在东京的婚礼为由,于9月下旬赴日本。当时,廖仲恺的兄长廖恩焘担任北洋政府驻日本代办。廖仲恺抵日本后,便住在东京中国公使馆中。廖仲恺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秘密地展开了和越飞的会谈。他们详细交换了中苏合作的初步意见,为后来《孙文越飞宣言》的发表做好了准备。

1923年1月26日,《孙文越飞宣言》发表,确定了平等友好的中苏关系,宣言标志着联俄政策的确立。

宣言签订后,廖仲恺奉孙中山委派,陪同患足疾的越飞去日本,准备再次会谈,商量合作的具体问题,以便把联合宣言具体化。他们于2月1日抵达日本。为避开特务的侦察,这次会谈在日本著名温泉伊豆山海滨的热海饭店秘密进行,廖仲恺和越飞"住在一块,天天讨论,非常契合"。廖仲恺从谈判中了解了关于十月革命和苏联政治制度、内外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开始理解和赞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从而全力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廖仲恺也因此更加得到孙中山的信赖,得到共产党人的尊重。

这时,叛军陈炯明在滇军、桂军的进攻之下,被迫退出广州。

1923年2月,孙中山复任陆海军大元帅,3月1日成立大本营,重建广东革命政权。2日,廖仲恺被委任为大元帅大本营的财政部部长。

广东革命政权重建之后,孙中山和廖仲恺在组织武力讨伐叛逆的同时,加速了改组国民党的步伐。5月7日,孙中山调廖仲恺任广东省省长,以加强广东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改组国民党工作的领导。10月25日,廖仲恺接受孙中山的特别委派,在广州财政厅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特别会议,讨论改组问题。

廖仲恺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改组的理由:自中华民国建立以来的12年中,国民党"多在失败地位",究其原委,"皆因根本不巩固",并进一步指出"其故实由于组织尚未严密,今日必须改组,根本整理,本党方有起色。吾国如是之大,要改良政治,必先有严密组织之团体"。

与此同时,廖仲恺和谭平山、胡汉民、杨庶堪、陈树人、林森、邓泽如、孙科、吴铁城9人担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另有李大钊、许崇清、汪精卫、谢英伯和古应芬5人为候补委员,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全权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0月28日,廖仲恺主持召开了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为了取得改组工作的经验,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先在广州市试点,按照新章程草案改组广州市党部。廖仲恺、林森、邓泽如、孙科、谢英伯5人负责改组广州市党部的工作。

由于廖仲恺的亲自主持和努力,广州市党员登记及有关的组织会议都按照计划开展起来,截止1924年l月l2日,广州市"成立了9个正式区党部、3个代理区、66个区分部、3个特别区党部",党员登记者激增至8218人。

此外,鉴于形势发展很快,廖仲恺在广州发起组织了国民义勇军。之后,稍加操练,使之成为了一支保卫革命政权的武装力量。

11月29日,廖仲恺赶赴上海与各省支部商讨改组问题,并召集胡汉民、汪精卫、张继、叶楚伧和戴季陶等5人筹组国民党上海临时执行机构。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举行了上海7个区的分区会议,成立了各区分部,并投票选举了上海市出席全国代表大会的3名代表。

廖仲恺受命主持或积极参与下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办理了全国代表大会案、国民党改组宣言案、党纲草案、组织义务军案、筹办国民党军官学校案等,胜利完成了改组国民党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切准备工作。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幕,孙中山以总理身份亲自担任大会主席。

廖仲恺被指定为广东省三个代表之一,并担任了大会的党务审查委员会委员、国民党章程草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大会中起了重要作用。

1月23日,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月30日,国民党"一大"胜利闭幕。国民党从此被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廖仲恺在国民党改组中的巨大贡献,除孙中山外,是无人能够超过的。蒋介石曾说:"当时如果没有廖先生,如果没有他那样的决心和热诚来辅助总理。恐怕十三年本党的改组,难得有那样的彻底精神和伟大的结果。"

在"一大"期间,孙中山下令筹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由蒋介石任委员长。当时,既没有经费,又缺枪械,更没有教官。蒋介石以"环境恶劣,办事多遭掣肘"为由,于2月21日提出辞呈,擅自离粤返回原籍。孙中山不得不委派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筹建军校。

廖仲恺领命后,四处奔走,克服了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所存在的极大困难。蒋介石得知廖仲恺已克服重重困难,军校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在得到廖仲恺"经费不乏,尽可安心办去"的保证后,于4月下旬返回广州。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蒋介石任军校校长,廖仲恺任驻校国民党代表。

初期的黄埔军校,枪械弹药奇缺,教学器材不足,一天三餐的伙食难以为继。当蒋介石讲到困难情形与廖仲恺商量时,廖仲恺总是安慰他说:"你尽管专心去教育学生吧,经费的事我来办。"

当时,广州市的财政由滇桂军阀刘震寰、杨希闵控制,他们自恃打走陈炯明迎回孙中山有功,以枪杆子包烟馆赌场抽税。为了解决军校的经费,廖仲恺拿着孙中山的批款条去找刘、杨二人协商,往往深夜才能回家。

何香凝开始还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天天这么晚才回家?"廖仲恺叹着气回答:"我一晚上都要坐在他们抽鸦片的床边,等他们过足了瘾,高兴了,才能要一点钱回来!"

张治中将军在《黄埔精神和国民革命》一书中也说道:

我们常常听到廖先生讲起筹款时的种种辛酸,他几乎落下泪来。有时一天出去,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还没得着一个子。他只好跑到一批军阀的公馆里去,这些军阀斜靠在烟榻上抽大烟,根本不予理睬,要等他们抽完大烟后高兴时才能提及钱的事。而且只能讲有一个紧急用途,根本不能说是黄埔的经费开支。每要一笔钱,廖先生的心里就要滴一次血。

就这样,廖仲恺忍辱负重,为黄埔军校奔走操劳,为革命军队的建立打下基础,奠定了统一广东、进行北伐战争的基本军事力量。

廖仲恺的言行感动了所有军校同志,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青年学生,都把廖先生看成"黄埔慈母"。这一美誉,廖仲恺当之无愧。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