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古代“寒衣节”:设火炉吃汤面 烧衣寄哀思
图为莫高窟第61窟“火宅喻之歌舞儿童”五代。敦煌研究院供图
11月8日是农历十月初一,为中国传统的“寒衣节”。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归纳敦煌石窟中有关寒衣节的来龙去脉以及古代习俗称,“送寒衣”是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将冥衣焚化给祖先。然而在古代,十月初一不仅代表一份缅怀,更有丰富的寓意在其中。
作为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的地位和清明、中元一样重要,但其来源却大不相同。据了解,秦汉时,十月初一是被当做岁首来对待的,相当于现在的春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宣布以十月为岁首,即十月为正月,尔后汉高祖亦以十月为岁首,斋戒祈祭、举办宴会等庆祝活动样样不落。
图为莫高窟第61窟“二人推磨”(五代)。敦煌研究院供图
直到汉武帝改用夏正之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十月朔才回归到单纯的十月初一,而不具备岁首的含义。历法虽改了回去,古代的遗俗还仍在流行。唐宋时敦煌的十月朔还保留着不少活动。如秦汉时期十月朔的飨会(即宴会),被后世的敦煌人保留延续了下来。这场宴会上并没有特殊的山珍海味,而是流行吃民间色彩浓厚的“馎饦”(一种水煮的面食)。
农历十月,北方城市到了要集体供暖的时节。古代敦煌人借着一膛暖炉,也可达到室外瑟瑟发抖、室内如沐春风的效果。古代朝堂对设炉取暖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在每年十月初一这天才可进暖炉炭。
十月初一开炉取暖、置酒聚饮的习俗,被称为煖炉或暖炉会。敦煌文献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寺院破历》:“十月一日戒火,造饭面壹斗。”此处的“戒火”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此日设火时,要避讳直言生火、置火;二是提出警戒,敦促人们取暖时更要防范火灾发生。
冬日来临时,给远方的亲人寄送寒衣,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景观。敦煌壁画上的蒙古族供养人,就喜欢行动便利又绝对保暖的窄袖袍服。而远赴他乡服役的士兵,尚能收到一件思妇亲手制成的寒衣,但山川迢递战事无常,多少征夫一去不复返。征夫下落难寻,家中的亲人“造得寒衣无人送”,在生死茫茫之际,寒衣既送给生者,也送给死者。
在寒冬来临时,人们亦想给亡故的亲人送去御寒的冬衣。宋代的十月初一,就出现了拜坟祭祀,烧送冥衣的习俗。晚上在一番祭奠之后,人们呼唤着亡者的名号,将寒衣焚于门前或墓前,谓之“送寒衣”。
初冬时节,寒气渐浓。古人围着新设的火炉,吃着带汤的面食,感受曾经的“秦岁首”。又以寒衣加身,同时不忘逝去的亲人,烧去冥衣寄托哀思。敦煌研究院认为,今时,寒衣节虽已没有作为“岁首”的一系列遗俗,亲人之间的牵挂却从未断绝。
相关文章
-
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名字中都有之字,难道不要避讳吗?原来如此
-
揭秘:黄克诚大将1977年是如何复出的?
-
当年赌王为何没有娶利智过门?你看看赌王四个老婆对利智做了啥?
-
大禹治水:天灾人祸一直在考验人类的生存智慧!
-
唐慎微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
无法用科学解释的5件文物,其中3件来自中国,就连专家都束手无策
-
揭秘:“胖美人”杨贵妃是如何迷倒唐玄宗的
-
小小的“孔方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如今成为社会不可缺失的存在
-
揭秘:东北野战军的百万大军从何而来?
-
为什么青年毛泽东喜读秦汉、鲁迅盛赞秦汉?
-
开国名将耿飚晚年下乡,当地百姓都来向他告状,请他主持公道
-
“炮兵之父”朱瑞悼亡妻:她死得太早,因她才廿二岁!
-
细数历史上那些体态臃肿的皇帝
-
山西的河东地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
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什么人物形象:生男性/旦女性(末生合并)
-
35年前的今天:十五勇士血染老山面对越军加强营死战不退
-
郑道聪:两岸命运休戚与共,统一是历史大势
-
凌烟阁功臣被执行死刑之前,向李世民提了一个要求
-
古代刑罚膑刑是什么?挖去膝盖骨(孙膑受过此刑法)
-
对越反击战,越军使了什么手段让许将军非常头疼?差点耽误战局
-
常败将军解密 那些将军一辈子都打败仗
-
武文斌生前所在部队:锻造新时期“铁军”
-
陈晓平:被哥大冠名“丁龙讲座”的“丁龙”是哪里人?
-
太突然!著名男演员逝世
-
僰人悬棺之谜:僰人这个民族是如何消失的
-
“汽车轮子还比不上爸爸的一双脚”
-
冷历史:复工后困扰你的减肥难问题,古人也经历过
-
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读完才发现之前的历史、地理统统都白学了!
-
如果辛弃疾这篇军事论文得到重视,能否改变大宋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