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铁人军:昙花一现的郑氏王牌死士

原标题:铁人军:昙花一现的郑氏王牌死士

郑成功与他领导下的郑氏集团,是明末清初大乱局中的地方实力派代表。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日益多元化的地区格局,让这个集团在后世人看来特别具有传奇色彩。尤其是郑成功的私家军中,还有一支装备特别好的精锐部队--铁人军。

这支铁人军实际上是当时的特殊环境,所催生出来的应急之策。这支军队的实际战果和发挥,都不能说非常出色。但他们的外表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当这些人开始登场,也就意味着情况到了危急关头。

铁人军:昙花一现的郑氏王牌死士

有关铁人军的形象记载 大多出自荷兰人之手

由于是私家班底组成的部队,郑成功的军队在军饷只配和武器供应上比大部分明军要好不少。但郑家有限的资金,还是需要在水师规模维持和进口西洋火器方面花费更多。普通的陆军士兵,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资金倾斜。一直到与清军的大规模陆战需要出现,郑氏集团才发现自己的武备有点不能应付。

17世纪中期,近代化的火药武器已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大行其道。传统的重型铠甲纷纷遭到淘汰,由讲究重点防御的新式功能型护甲替代。但东亚地区的军事科技水平,却不足以让当时大部分军队以火器为主要作战手段。所以,大量旧式的全身重甲部队,在弓弩横行的东亚,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何况在肉搏战中,装备重甲的部队往往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铁人军:昙花一现的郑氏王牌死士

另一幅荷兰人笔下的铁人军形象

郑成功的私家军,就是17世纪东亚军队的典型。先进的西洋武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不足以大面积换装使用。普通的士兵依然以土质火器和弓箭为主要远程杀伤手段。护甲的好坏和多寡,还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部队的战斗水准。

郑成功从小生活在多变的环境中,让他能够见识到日本、西洋、明朝和清朝这四种武装风格。其中除了军备水平差劲的明朝外,其他三方都在很大程度上重视重甲部队的配置与维护。尤其是被日本人称为南蛮甲的欧式板甲,在当时的东亚可谓是鹤立鸡群。但因为产量和无法自造的问题,日本人只能从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手里进口少量。搭配传统的日式大铠,给有身份的领主使用。

铁人军:昙花一现的郑氏王牌死士

郑氏的国际化背景 让郑成功足以见识各地的武装风格

郑成功的部队显然没有如此好运。尤其是在面对不断南下的清军时,原本属于明军体系的他们,经常会显得装备过轻。满洲的八旗军,从起家开始就不断加强自己的军备水平。他们当中的重甲步兵,也是在东亚大陆上首屈一指的存在。重型护甲在中远距离上,对于明军的土质火器和弓箭,都有不错的防护效果。郑家军要与之对抗,就必须有自己成规模的重甲力量。

所以,郑氏就仿照清军的样式,组建了著名的铁人军。每当大军在阵战中遇到紧急情况,铁人军就会作为精锐突击队被派往关键区域。其作用和重要性,决定了成员地位与供养水平在郑氏私家军中是非常高的。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部队,仅仅是前代首领郑芝龙从澳门等地招募的黑人火枪手。

铁人军:昙花一现的郑氏王牌死士

作为郑氏主要对手的清军 就装备了大量重甲

根据荷兰人并不十分靠谱的形象描绘,这些人全身的防护面积,比大部分清军的比例还要更高一些。但从铠甲的样式来说,却有两种可能性存在。

首先是在历史上比较少见的铁片甲。这种盔甲的样式在古代的欧亚草原地区是屡有出现,但并不是东亚地区的铠甲样式主流。相比普通的鳞片甲来说,其单个甲片的面积更大一些,但彼此之间往往不需要呈现扎甲式的交错排列布置。

铁人军:昙花一现的郑氏王牌死士

公元1世纪的贵霜帝国铁片甲

敢于使用这种盔甲,往往说明使用者对于自身的冶铁工艺有很大的自信。虽然无力打造更大面积的整块铁甲,但这种铁片甲还是可以在保证一定防护水平的基础上,避免重复交错排列所出现的多余重量叠加。也就是在加强防护效果的同时,不再增加多余重量。所有的甲片会依次排列在内层的布衣上,从外表看上去特别显眼。

铁人军:昙花一现的郑氏王牌死士

成吉思汗时代 草原西部的乃蛮骑兵也使用类似风格的盔甲

另一种可能,则就使用了和清军一样扎甲。因为按照旧时的军工体系,大部分东亚地区的工匠只会打造扎甲。在父传子承的固定行业内,一脉相承。而清军所忠爱的布面甲,其实就是一种甲片内置式的扎甲。这也符合东亚自古以来的扎甲独大传统。况且,打造扎甲不需要太高的冶铁锻造水平。平时还可以制造大量用以替换的备用甲片。

铁人军:昙花一现的郑氏王牌死士

扎甲是东亚古代护甲市场上的主流

当然,更有可能是郑成功的部队在匆忙组件中,同时使用了以上两种样式。所以,在留下的各种记载和形象中,铁人军的样子也不完全统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装备只有他们这一小批人使用。大部分郑成功的士兵依然是缺乏防护装备的。

随着郑氏地盘的日益萎缩,这些重甲部队的装备维护也变得困难起来。所以在郑氏集团活动的后期,已经不再见到铁人军队相关记载了。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