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参加一战?
1914年7月,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还是不参战?如参战,参加哪一方作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弱国无外交,陷"中而不能立"窘境
1914年7月,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还是不参战?如参战,参加哪一方作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中国一开始选择了置身事外。
1914年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希望欧洲战火不要殃及中国。为了防止列强在中国争夺厮杀,北京政府又公布了《中华民国局外中立条规》24条:"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其有违背前项规定者,应听中国官员卸去武装。""各交战国有破坏中国之中立条规者,中国如以各种方法阻止之时,不得视为启衅之举。"显然,中国政府的规定完全符合国际法中有关中立国权力的原则,如果各方行事皆尊重国际法原则,中国的主权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那么,选择中立有什么好处呢?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看,中国保持中立是很自然的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一是战争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无论德奥还是英法,都无所谓人道、公理,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没有必要为列强效力,况且参战对中国并无直接的好处。二是中国力量弱小,没力量加入任何一方作战,也没有力量制止任何一方在中国的胡作非为。三是畏惧与西方列强的战争。近代以来,中国在反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一次次挫折,一次次丧权辱国,使中国人对西方列强有一种潜在的恐惧感,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无论参战还是中立,都需要能力。中国既然没有力量参与作战,那么也很难通过中立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国想置身事外只是一厢情愿。
欧战双方虽然在中国都有少量兵力,但由于中国远离欧洲战场,对战争胜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限制战区得到了交战双方的赞同。按理说,欧战双方既有此意愿,远东战事似乎可以消弭。然而,中国限制战区的希望却遭到了日本的反对。此时,列强卷入欧洲战事,无暇东顾,日本巴不得战火早日烧到亚洲,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也就是中国宣布中立之后的第二天,日本舰队便声势浩大地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准备趁火打劫。8月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在8月23日之前将胶州租借地交与日本接收。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9月2日,日军在远离胶州湾的山东半岛北岸龙口登陆。
为限制战火在华蔓延,羸弱的中国政府再次让步,被迫在自己的领土上划定交战区域,以限制日军的活动范围。9月3日,北京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声明,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为"战区"。
然而,日本对此置若罔闻。登陆日军竟先沿铁路西进,占领济南,控制了胶济铁路,最后于11月7日攻占青岛。面对中国的抗议,日本竟然警告中国政府:"中国方面的任何抵抗都将被认为是援助日本的敌人,中国必须为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承担责任。"至此,中国政府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避开战火的愿望终成泡影,陷入了"中而不能立"的境地。
日极力阻挠,两次试图参战未果
中国政府判断,英法俄对德奥意之间的对决,对中国利益冲击最大、充满变数的就是山东主权。其时日本对山东的觊觎,已是昭然若揭。
据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说,袁世凯曾预计日本可能借大战之机夺取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为了避免这一结果,袁世凯曾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提出希望参战,愿意提供5万兵力与协约国一起围攻青岛,从而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是,朱尔典认为与中国合作是多此一举,拒绝中国的参战要求。当然,狡猾的日本对中国的用意洞若观火,更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日本为何极力反对中国参战?因为如果中国参战围攻胶州湾德军,会阻碍日本攻占青岛进而控制山东的图谋;同时,早就有亲英美倾向的袁世凯政府将与英美等国靠得更近。这显然不利于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对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发出警告:区域有限,中国既守中立,自无预战之理。加藤高明还欺骗陆宗舆说:"此为永保东亚和平起见,并无占领土地野心,且对中国诚表友谊,特先通告。深望中国政府以诚意信任日政府,遇事推诚相商为幸。"在英国的反对和日本的威逼蒙蔽下,加之云南爆发护国运动,袁世凯急于安内,也就不再考虑参战问题。
中国首次参战的设想就这样胎死腹中。
随着战争持续进行,英法俄协约国在经过巨大消耗之后,意识到战争短期不可能结束,赢得战争面临重重困难。因此,为了集结更多的国家以对抗德国,也为了驱逐德国在华利益,协约国很想促使中国参加对德战争。1915年11月7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与俄国公使库朋斯齐向中方提出,希望中国向协约国提供军械出口,条件是贷款给中国,帮助中国扩充兵工厂。
日本得到消息以后十分恐慌,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手段和力量来阻止中国参战。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马上奉命到中国外交部质询。北京政府表现畏缩,不敢如实正面回答,竟然答复日本说"经过调查,此事不实,英俄并未有所提议"。后来虽承认俄方确曾希望中方能向其提供军火,但因为有碍中立而拒绝了。
英国面对日本的询问,为了避免在关键时刻失去日本的支持,也说未曾与中国协商参战的问题。随后,日本向英、俄、法三国政府声明,日本在中国处于特殊地位,关于中国问题,西方三国必须取得日本的同意才能采取行动。最后,协约国不但拒绝中国直接参战,而且还让日本主导协约国的远东政策。
中国的第二次参战企图也以失败而告终。
特殊参战国,"以工代兵"功不可没
1917年初,德国宣布无论交战国或中立国船只,均将遭到德国潜水艇的攻击,史称无限制潜艇战争。德国这一扩大战争的政策,损害了美国在海外的利益。1917年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并将这一情况通知中国,希望采取一致行动。美国这一举动,又将中国参战的话题摆上桌面。
这次,日本态度大变,竟然大力催促中国对德国断交。在中国向德国提出抗议的当天,日本外相就告诉中国驻日公使,没有必要先提抗议,也不必等德国对抗议的回应,可直接宣布断交,而且极力鼓动中国尽快参战。
日本为什么对中国参战问题的态度有了根本性变化?一是袁世凯已死,中国政府的实权在军阀段祺瑞手中。段祺瑞是亲日派,如果中国参战,日本可以通过段祺瑞增强其在华势力。二是日本已相继获得西方列强许诺,由其继承德国在山东利益,赞成中国参战可以换取列强的进一步承认。
当列强一边倒支持中国参战时,中国内部却出现了一场关于参战问题的大争论,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将领及社会各界都卷入了争论。虽然意见纷呈,莫衷一是,但主流意见还是建议中国参战,认为中国参加对德作战,从小处着眼,是为了应对日本,为了在战后和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从长远看,是为了加入国际社会,走向国际化,使中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有发言权。
1917年8月14日,经过半年左右的斗争和辩论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此时,距一战结束的1918年11月11日还有不足1年3个月时间。
中国虽然是参战国,但并没有向欧洲派出作战部队。1917年9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愿意派兵到法国参战,提出中国可以在6周内向法国派遣2万至3万士兵。但是,由于日本没有为协约国向欧洲战场派去一兵一卒,因此日本也不想让中国派兵。在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极力阻挠下,中国最终没有能够派兵参战。
由于中国未能派兵参战,被称为"宣而不战"。协约国方面,有人嘲讽中国"参战不力",是"理论参战者"。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更是指责中国"未出兵,宣而不战,应不下请帖,不为设座"。
中国虽未派兵参战,但却"以工代兵",派出了大量劳工到欧洲战场,并给协约国一些国家送去大批粮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说中国是一战的特殊参战国,还在于作为战胜国却没有获得战胜国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中国参战的目的也完全没有达到,是一个屈辱的参战国,更是一个屈辱的战胜国。
有积极意义,获国际社会入场券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始终扮演了极其恶劣的角色,是列强中欺凌中国的首恶,也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一战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夺取了山东权益,实现其扩张野心。在中国参战问题上,日本屡加阻挠,是中国参战的最大障碍。中国试图通过参战解决山东问题,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巴黎和会上受尽屈辱,未能收回山东主权,根源也在日本。今天的中国,仍要警惕日本,防范日本。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面临战争何去何从,理应有权作出选择。而中国参加一战,却不能由自己决定,而是被列强所左右,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求战之路曲折、艰难、漫长,令人心酸,使人感叹,发人深省。弱国无外交,弱国在国际事务中无话语权,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历史昭示我们:富强是硬道理,国弱遭人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成为一个强国,才能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中国参战虽然含有从强从众的因素,在巴黎和会上未能受到平等待遇,也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但是,中国这一抉择本身是积极的,具有开创性意义。通过参战,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了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从广义上看,参战使中国赢得了进入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与国际社会建构起更加紧密的制度性联系。
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上蝗灾频发,明代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
古代人选择投河自尽时,为什么都要脱下鞋子,留在河边呢?
-
河北中山简王墓发掘,出土了黄肠石,揭开关于墓葬的千年“谜”团
-
甄嬛传:甄嬛二进宫后,敬妃带胧月来看甄嬛,甄嬛为何如此难过?
-
世界上唯一一个伪军人数超过侵略者的国家,值得我们深思!
-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作战之时,为什么都喜欢使用弯刀?
-
程朝云 | 不能高估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
-
探秘: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如今下落何在?
-
历史上的邓通是谁 邓通与汉文帝的关系为何如此亲密
-
爱是一种奉献
-
银牌天使、宇宙大将军,古代这些奇葩官职都是干什么的?
-
请回答,黄金时代,你为何要带走他?
-
电影《邓小平小道》在江西开启点映
-
安徽金寨: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
开国上将阎红彦突发身亡之谜:被陈伯达逼迫心脏病发?
-
反对自由主义
-
柳公权是什么朝代的人 他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
-
阖闾的简介 阖闾的生平与战绩
-
古巴比伦现在叫什么
-
曾国藩称他为能人,提出4项平日良策,最后却因慈禧否决病痛离世
-
被主席破格提拔的他,为何在文革中死因成谜
-
历史上真实的袁天罡是什么样的:看相能力强(隋末唐初)
-
党史小故事|“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
-
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
“爱牙日”古人也爱牙,宋代刷牙平民化,明清不刷牙的人会被嘲笑
-
唐朝伦理故事,母亲和道士有外遇,诬告儿子不孝,结局令人唏嘘
-
长征路上新青年丨传承先辈意志努力成为一名弘扬长征精神的“向导员”
-
揭秘:古代公务员考试作弊案下场还不如当公公
-
挡住无数盗墓贼的乾陵墓道口,是如何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