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窑洞乡愁

原标题:窑洞乡愁

窑洞乡愁

图片来自网络

山西全省都位于黄土高原,最典型的建筑是窑洞。我就出生在窑洞里。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新建居室多以房屋为主,更富裕的,还盖起了二层、三层小楼。但和这片黄土地最同气相求、表里相依的,还是那“山之阿”的一孔孔窑洞。窑洞,就是黄土高原的乡愁。

这乡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国革命的。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作《论持久战》的黑白照片,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艰难、坚强、坚定,更显出一份心底深处的自信和从容。因为,在黄河对岸,也有窑洞,虽然和延安隔着崇山峻岭,隔着黄河天堑,但日夜用忠诚和生命、粮食和物资,守护保障着延安的安宁。山西吕梁兴县蔡家崖村窑洞的油灯,遥望宝塔山下的星星之火,也亮到很晚。

曾多次见到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她说,她出生仅20多天,在妈妈怀里,随红二方面军从湘西革命根据地到达甘肃会宁,走完长征路。

2014年9月23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现场,贺捷生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领奖台上。她的散文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获散文杂文奖。80岁的她,慢慢走到台中央。曾经看过一首诗,记得其中两句“即使心中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的,却只有两颗泪珠”,贺捷生一如既往地从容、安静。

授奖词说,“贺捷生是元帅的女儿、军队的女儿,也是文字的女儿、文学的女儿……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折射着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命运,映现着志士仁人坚毅不屈的伟岸身影。这是用骨血写就的生命之书,是对我们精神血脉的追溯和确认。”

在蔡家崖贺龙故居前,对这段话有了更深的体认。红军长征中,贺龙率领的部队伤亡较小,但贺龙参加革命以来,整个家族牺牲3000多人!贺龙的父亲、弟弟、大姐、二姐、四妹、堂弟等,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家乡三次遭血洗。

蔡家崖的红色基因,不是享受的基因,而是奋斗的基因、奉献的基因、牺牲的基因,没有这个基因,中国革命不可能成功,中国梦不可能实现。

贺龙居住的院子,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牛友兰宅院。站在贺龙曾经战斗和生活了12年的院子里,秋日的阳光和煦地照着。院子很大,6孔窑洞坐北朝南,石头筑成,还凿出带有装饰效果的斜纹,结实、壮阔而美观,属于窑洞建筑中的精品。

黄土高原的窑洞,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依山开凿。选一山坡,先切出窑面,最关键的是,窑面必须垂直平整,这就要“下令”,不知道确切是不是这两个字,村里人都这么说,用的是山西武乡话,我也如此记下来。挖土成一立面后,在距立面一尺处,把上下左右四边一点点掏空,这一大块土,因重力作用自然落下,一块巨大、平整、垂直的立面出现在人们面前。“下令”不仅需要技术,还有些危险,要先掏下边、两边,再挖上边,最后再敲几榔头,土方委顿于地。

挖的窑洞,一般是3孔,最多4孔,受山坡大小的限制,也受宅基地面积的限制。在立面上划出几孔窑洞的轮廓,向里面掏挖,我们老家叫“打窑”。小时候猜过一个谜语“越刮越粗,越剁越长”,答案就是窑洞。打窑的技术含量比下令高。下令,村里人就能做,打窑却需要专门的匠人。

第二种,就比较“奢侈”了,用建筑材料在平地“圈”窑洞,窑洞上部为拱形。盖房圈窑,一“圈”字,不用一根梁而屹立百年的境界,全出来了。所用材料,不外乎三种:土坯、砖、石头。吕梁多山多石,石头筑的窑洞较常见。兴县著名的碛口镇,建筑、街道几乎全用石料。

我的姥爷曾是八路军武乡独立营战士。我很小的时候,就听他说,县政府在姚庄,离我姥姥家不远的一个村子。那时,武乡县城被日本人占据,共产党领导的姚庄县政府,就是全县人公认的政府。正如蔡家崖,小小的村子,却指挥着东起平绥路、同蒲路,西至黄河,北达包头百灵庙,南迄汾石公路,沿黄河展开的广大地区。

窑洞,既是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浴血战斗的堡垒。

彭德怀在武乡土窑洞里,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关家垴战役——八路军的第一场阵地攻坚战,也是在窑洞里指挥完成。关家垴,这个武乡境内的小村,不仅留在中国抗战史和军事史上,也为广大人民所知晓。彭德怀一脚踩在壕沟边缘,举着望远镜观察战场的照片,就是在关家垴战役中拍摄下来的。

离我老家村子不到10华里的漆树坡村,发生过窑洞保卫战。民兵依托山坡上的一排6孔窑洞,与日伪军激战一昼夜。窑洞被山炮轰塌,民兵跳出窑洞,和日伪军拼刺刀。这场战斗,毙敌60余人,7名民兵牺牲,最小的民兵仅16岁。

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院内,朱德总司令曾手植白杨一株,每个树枝掰开,都可见一枚五角星,如红军军帽上的红星,人以为奇,称作红星杨,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武乡的农业品牌,即以此为名。

晋绥首府院内,贺龙也植了树,6株柳树。我们到时,已届秋日,依然枝条垂拂。见柳思故人。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