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陈云和李先念为何联名致信党中央提出“强烈建议”?

原标题:陈云和李先念为何联名致信党中央提出“强烈建议”?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启之前,陈云成功领导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国民经济调整,为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基础,更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间,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但与此同时,经济工作中也刮起了一股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的冒进之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这样一种倾向,势必会影响接下来改革的进程。

正如陈云所言“站稳以后的前进是更踏实的前进”,在觉察和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陈云多次提出要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再进行经济改革。

他认为,只有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运行基础上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

陈云和李先念为何联名致信党中央提出“强烈建议”?

早在1978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上,陈云就主张国民经济“要搞好综合平衡,国内工作要跟上,不然又会出现新的混乱”。1979年3月14日,陈云和李先念联名致信党中央,强烈建议:国民经济“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长期看来,“国民经济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一周之后,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初步形成了关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决策。同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肯定了陈云的调整思想,明确规定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但事实上,这时候全国从上到下快速发展经济的心情仍然极为迫切,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就意味着改革的某些方面要后退,因此,调整方针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坚决的落实。到1980年底,不仅基本建设规模没有降缓下来,财政收支还连续两年严重赤字。

严峻的现实,让陈云更加冷静,也更加笃定:调整国民经济,势在必行。为使调整方针得以全面落实,陈云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一方面,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陈云对宝钢等特大项目的进退取舍进行了客观合理的论证。

另一方面,陈云还不断研究国情实际与建设规模、利用外资与国内配套、速度与效益等辩证关系,从而对有碍于调整的诸多错误认识作出了正确回应。

最终,在陈云的执着探索和亲自指导下,调整方针得以有效贯彻。1983年,我国提前两年完成了1981年至1985年五年计划目标,这就为十二大以后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樊宣

推荐给大家看,请戳好看↓↓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