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滴滴下线了,如今换嘀嗒出事了,顺风车业务问题不断,该反思啥?

原标题:滴滴下线了,如今换嘀嗒出事了,顺风车业务问题不断,该反思啥?

滴滴下线了,如今换嘀嗒出事了,顺风车业务问题不断,该反思啥?

文/李俊慧 校对/陈莉

顺风车又出事了,但这次不是滴滴。

日前,相关媒体报道显示,2019年1月26日,一位乘客搭乘嘀嗒顺风车赶往广州白云机场乘机准备回家过年,遭司机恶意加钱100元,其直接拒绝,这时嘀嗒顺风车司机在路中停车,下车就扔他的行李,并对他进行殴打,还从驾驶位下拿出一把约40公分砍刀砍将其砍伤。

对此,嘀嗒顺风车于1月29日对外发布声明称,嘀嗒严厉谴责涉事车主暴力行为,对乘客不幸遭遇深表关切,将妥善处理好后续事宜。

事实上,在滴滴顺风车业务在2018年接连发生意外事件之时,很多人都在思考:如何才能避免顺风车业务成为各类违法犯罪的温床,如何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顺风车司乘暴力冲突事件发生。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此前很少有意外事件发生的嘀嗒顺风车业务也开始出现司乘暴力冲突事件。

一方面,这可能说明滴滴顺风车业务发生的各种意外,未必完全是滴滴责任,可能与业务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滴滴遭遇的严厉监管以及下线顺风车业务,并未引起其他市场参与者的重视和警惕。

司乘冲突屡打不绝:公益性与营运性服务的冲突使然

滴滴下线了,如今换嘀嗒出事了,顺风车业务问题不断,该反思啥?

回顾顺风车业务的发展历程,安全一直是用户、监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简单说,如果顺风车不能做到保障各方安全,那么,这不仅有违相关部门鼓励顺风车业务的本意,也伤害了社会各界对共享经济模式的期待。

事实上,不论是此前滴滴顺风车业务中发生的各类恶性案件,还是嘀嗒顺风车刚刚发生的司机伤人事件,犯罪意图无非是“图色”或“谋财”。

对于这类风险,不论是乘客,还是平台,抑或是平台,都是可以预料到的。

但是,为什么这类事件已经有了众多“前车之鉴”,但是依旧不能杜绝呢?

归根到底,还是顺风车业务原本应属于公益性质的,司机不应以开顺风车作为营利或谋生手段,乘客应选择同线路私家车拼车同行。

但不论是以前的滴滴顺风车,还是现在的嘀嗒顺风车,如何确保司机的“顺路”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是防范和杜绝各类纠纷冲突的焦点所在。

试想,如果司机顺路乘客原本就是公益性举动,那么,中途也就不会提出临时加价,如果司机在费用上表现谦让,乘客可能反而觉得不好意思,意欲补偿。

简单说,只要不能确保顺风车司机确实是从事合规的顺风车业务,那么,司乘冲突甚至暴力伤害行为就不会禁止,不是发生在滴滴,就是发生在嘀嗒,也包括正在虎视眈眈该服务领域的哈罗单车或哈罗出行。

前有滴滴现有嘀嗒: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营运是焦点

滴滴下线了,如今换嘀嗒出事了,顺风车业务问题不断,该反思啥?

不可否认,由于滴滴顺风车暂时中止服务,各类顺风出行需求被包括嘀嗒等顺风车平台承接。

以这次恶性伤害乘客事件为例,嘀嗒声明显示,该司机是2018年6月3日通过平台认证的。

值得玩味的是,滴滴顺风车郑州空姐遇害案件刚好发生在2018年5月。当时作为加强安全防范的应对措施,滴滴曾整改下线一段时间顺风车,并且表示将对客服和运营体系进行整改。

简单说,这次在嘀嗒顺风车业务上发生司乘冲突的司机,不排除当初是因为未能加入滴滴平台,转而选择加入了嘀嗒平台。

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性,这个司机既在滴滴平台注册了,也在嘀嗒平台注册了,而滴滴刚好因为暂停顺风车业务运营而躲过了一劫。

从应对策略来看,嘀嗒顺风车的应对方式与曾经的滴滴并无不同,比如,封停司机账号、联系乘客安抚、谴责司机行为等等。

如果说滴滴顺风车业务最被诟病的问题是,部分司机打着“顺风车”旗号从事非法营运服务,那么, 现在来看,嘀嗒顺风车似乎也未能杜绝此类行为。

对于乘客来说,可以容忍在滴滴、嘀嗒等各类平台拼不上车,但对于拼车搭乘过程中,被司机加价、辱骂、痛打、威胁或抢劫等无法容忍和接受的。

毕竟,虽然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服务,乘客还是多少支付了一定比例的对价或费用,并非完全无偿。

防范冲突保护乘客:滴滴、嘀嗒要从预防犯罪角度切入

滴滴下线了,如今换嘀嗒出事了,顺风车业务问题不断,该反思啥?

不同于公共交通,不论是网约车,抑或是顺风车,司乘双方同处狭小空间,可能会驶入无人路段,一旦任何一方起歹意,不是司机被伤害,就是乘客被伤害。

对滴滴来说,2018年接连发生两起恶性事件,迫使其不得不暂时下线该业务,重新构建平台的安全防范措施。

而对于嘀嗒、高德等其他顺风车平台来说,原本在滴滴顺风车缺位的期间,恰好是提升自身市场份额最佳机遇期。

但是,如今看来“逐利”是各个平台的共性,轻视或漠视安全可能也是各个平台的短板。

以嘀嗒顺风车平台为例,对于平台上一些司机的顺路行为或路线,是公益还是营利有无很好的甄别机制?对于平台上从事服务顺风车需求撮合,有无更妥当的方式?对于顺风车服务过程中,预防或降低司乘冲突发生有无更有效的震慑或监督机制?

目前来看,嘀嗒顺风车平台可能也还在摸索中,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否则,此类恶性事件应该做到持续“零记录”保持。

诚如前述,所有已发生的顺风车意外事件,加害一方不是“图色”,就是“谋财”,而之所以加害行为会发生,还是因为车内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监控或预防机制,不论是录音,还是录像。

如果具备任何一种第三方监督方式,对于约束司乘各方的言谈举止,预防各类意外事件的发生都会有积极意义。

只不过,滴滴顺风车的下线似乎远未引起各大顺风车平台的警醒和重视,乘客搭乘顺风车的安全性似乎还是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那么,顺风车业务还有继续保留的必要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反思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关注、及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邮箱:lijunhui0602#163.com,微信号:lijunhui0602,微信公号:lijunhui0507)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