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古人家训重视啥
在古代社会,地域文化、家族文化、释道文化等,是影响一个人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中尤以家族文化影响最大。在传统观念中,以道德传家为最,耕读次之,诗书再次之,最后才是富贵。正是基于此,中国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家长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孙抱着修身、齐家的美好理想,对言行规范提出种种劝谕或惩戒。
家训重视治生和制用。范仲淹《义庄规矩》、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倪思《月计》和《岁计》、陆九韶《居家制用》、赵鼎《家训笔录》、袁采《袁氏世范》等,都有专论生计问题的治生家训和专论家庭理财、节制用度的制用家训。其中,治生方面,以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最为详尽;制用方面,以陆九韶《居家制用》更为具体。重视家庭治生,是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在陆九韶家,家庭经济主要是由老二陆九叙主持的,他经营药铺、田地,不仅“一家之衣食日用尽出于此”,而且“诸弟有四方游,旅装立具”,为陆九渊等专心治学、拓展仕途提供了经济保障。
家训重视培养节俭意识。古人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量入为出的原则。把俭朴当做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节俭不是吝啬,提倡节俭,要量力而行,尤其是个人日常生活,“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
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生活成员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其中。在司马光的《家范》《涑水家仪》和陆九韶《居家正本》中尤多。教育是家训的内核,家训中涉及许多教育原则,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袁采认为,家业的兴旺与衰亡自有其定理,关键看子孙如何:“同居父兄子弟,善恶贤否相半,若顽狠刻薄不惜家业之人先死,则其家兴盛未易量也;若慈善长厚勤谨之人先死,则其家不可救矣。”
家训重视传递做人道理。如梁焘《家庭谈训》: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江端友《戒子》:食已无事,经史文典漫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姚舜牧《药言》:阿谀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张英《聪训斋语》: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陆游《放翁家训》: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郑太和《郑氏规范》: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孙奇逢《孝友堂家规》: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毕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来源:2018年12月27日《宁波日报》·王家年)
相关文章
-
陕西历史博物馆赏青铜器下篇:木一古美术分享
-
佛门“扫地僧”,绝世本领哪里来?
-
鬼谷子识人术:人在倒霉前,往往会出现这3大征兆,十有九准
-
此国曾是中国一个省,后来却抛弃了汉字,现在连史书都看不懂
-
农历二月廿七,驿马日,东岳帝君诞
-
张玉凤回忆:毛泽东为何没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
-
俗语:穷不信四事,富不交两人,是哪四事哪两人?古人的肺腑之言
-
挡住无数盗墓贼的乾陵墓道口,是如何发现的?
-
英雄项羽自刎而死
-
为什么说西晋“八王之乱”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
-
皇宫深处的同性之间,那些异样情愫
-
“关陇集团”绵延四个朝代,权倾朝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
揭秘:古代文人雅士为什么乐于追求慢生活?
-
宣城之韩愈前史:江南奥壤,山水诗都(上)
-
孤军攻城,敌援军从三面围来,旅长立即不打不攻,敌援军反而止步!
-
婚姻不能幸福,其实在结婚前就有预兆,逃不开
-
穿越到清末,玩转古代,还给古代人吃榴莲,原来古人是这种反应
-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衣服的颜色有哪些讲究?
-
邢窑遗址中出土古代鸳鸯锅,可这都不算什么,最珍贵的是一个瓷片
-
孟姜女哭长城是真的吗,孟姜女真的哭倒长城了吗?
-
解密历史档案中国古代五大乱世
-
赫梯文明: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文明,铁甲战车所向披靡
-
这个明朝王爷墓,抗战时被日军所毁,后来出土两件元青花价值过亿
-
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历史哲学探究
-
雨花台:英雄已逝,精神千古!
-
70年前,为让百姓过好年,北平入城式推迟到“破五”之后
-
党史学习教育|“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来自这份会议记录
-
蒙古学者说,明成祖朱棣实际是元顺帝的儿子,这个记载正确吗
-
31岁北大考古博士坠崖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