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原标题: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吴佩孚

军人最大的实力,就是一个‘死’字。

——吴佩孚

1874年,李鸿章刚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满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

那一年也是吴佩孚降生的年份。

在这种“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列强们的租界越来越多,洋务运动开始兴起,新式军队也在慢慢建立,即便是“天高皇帝远”的偏远县城,也颇受影响。

吴佩孚的父亲靠祖上传下来的杂货店养活一家人,他快出生的时候,父亲梦见了戚继光到家,找来算命的一算,就感觉这孩子以后必成大器,因而把吴佩孚字叫做子玉。

六岁那年,父亲送吴佩孚进了当地的私塾,日日跟着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读四书五经,别的孩子一有机会就喧闹玩耍,唯有吴佩孚做大人模样,安心读书,因此格外受先生喜爱。

不过三年,便可以提笔做文章了。23岁获得了学者奖。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14岁的时候,父亲病死,家道也在那一年开始没落,母子俩相依为命,吴佩孚不想一直碌碌无为,一咬牙,便加入了蓬莱水师营做学兵。

当年做了士兵也还是个菜鸟,吴佩孚日日跟风训练,其实也无所事事,后来还到登州府跟着一名儒教继续学习四书五经。

有一次,一个当地的家庭带着金钱邀请歌剧团演出,这种类型的舞台通常是私人的,外人是不允许进入的。

调皮的吴佩孚和他的几个朋友想进去。

舞台门口的人问:“你是谁?”

吴佩孚说:谁也不是,就看看而已。

看门人却骂了吴佩孚:“那你凭什么看?再用你的狗眼看我不客气了!

结果,吴佩孚和他的伙伴们在舞台入口上演了一场武术表演。

这下闯祸了,所有地方官员都开始抓捕吴佩孚。

吴佩孚左思右想,毅然决然去参军。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吴佩孚投靠了隶属于武卫军的聂士成部,聂士成就是那位后来首位以身殉清的将军。

吴佩孚和他的上司郭绪栋是山东老乡,郭绪栋对吴佩孚也比对别人有更多的信任。

吴佩孚偶尔也替郭处理一些公文,一天,吴佩孚送一份公文函件,发现里面有一个用错的典故,便随口说了出来。

郭绪栋并没有官僚的傲慢,反而慧眼识珠,与吴佩孚交谈一二,发现此人颇有才华,吴佩孚因此从一个大头兵转任文书,后来,两人还成了拜把子兄弟。

1901年,郭绪栋走后门,举荐吴佩孚到北洋武备学堂做士官生。

武备学堂最初是李鸿章创立,后来成了袁世凯培养军官种子的地方,并非寻常人可进。

临走时,郭绪栋给吴佩孚送行,对身旁人说:“子玉日后前途无量,我等都得仰仗他。”

后来吴佩孚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时人称为"常胜将军"。

吴佩孚大笑而去,像许巍歌里唱的:“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吴佩孚也带着青年的热血和气魄,开始了自己戎马的一生。

乱世是一个奇特的时代,兵燹不断,横尸遍野,百姓只得背井离乡,逃往他处,做了异乡异客。

往往也浮现一些枭雄,在战场崭露头角,称霸一方。

有的枭雄像地痞流氓,有的枭雄却文武双全,吴佩孚就是后一种枭雄,被称为“秀才将军”。

吴佩孚在武备学堂学习不到一年,投奔了天津一个部队,先是做了班长,后来凭借个人学识与能力,步步高升,不出两年,便升到了中尉。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1904年,清·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

那时,满清对俄侵占东北土地一直不满,因而和日军在一些方面开始联手。

袁世凯从北洋军中挑选了数十名精干士官,组成了联合侦探队,其中就有吴佩孚。

后来吴佩孚多次进出东北执行任务,有一次,吴佩孚在执行任务时,被出来侦查的俄军捉到,一阵拳打脚踢,逼他说出间谍活动的始末。吴佩孚咬紧牙关,拒不交代,忍受严刑拷打。

俄军无奈,就判了他死刑,决定把他押往哈尔滨枪决示众。

看押吴佩孚的看守是个酒鬼,那夜看守喝了个烂醉,吴佩孚抓好时机,直接从奔驰的火车中一跃而下,躲在了路边的草丛中。

后来逃回联络点,正是由于吴佩孚的忠诚与果敢机智,被举荐到曹锟部下。

曹锟没上过几年学,身上都是江湖气,然而他对颇有文人气的吴佩孚很赏识,再加上吴佩孚胆识过人,因而曹锟渐渐就把吴佩孚当作心腹来培养。

那几年,吴佩孚的军途在曹锟的赏识扶摇直上,更是两次救了曹锟的命,自然而然地成了三镇部队的二号人物。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辛亥革命后不久,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里的一些议员们居然商议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墟基上另建议会大厦!

远在洛阳的吴佩孚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拍案大骂蠢猪!

马上命令部下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

“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

“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之高呼,举国上下一致反对,使议员们终于放弃了拆除故宫,故宫三大殿躲过了灭顶之灾。

幸有吴佩孚!

1917年7月,北京城内炮火连天,城外的子弹大炮都在轰打这座古城,是一群士兵在北洋将士的带领下反对张勋复辟。

张勋带着自己的辫子兵,头脑一热,从天津赶到北京,做了皇帝,追随了袁世凯的命运。

众人皆怒,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讨伐,曹锟响应,命吴佩孚为先锋。

北京城外,曹锟对着睥睨一切的吴佩孚说:“子玉,打!”。

吴佩孚一马当先,直接攻打到天坛,击溃了驻守天坛的三千辫子军。

但真正让吴佩孚名声大噪的却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几次战争。

这位“秀才将军”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同于其他军阀的将领,他是带着书生本色在戎马倥偬中驰骋命运的猛士。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开始在各地街头游行,吴佩孚却做出了一个军阀中少有的举动:

他公开发表通电,声援学生反对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被当时的国人称为“爱国将军”。

年底时,元老人物冯国璋病死,曹锟接班成为直系军阀的大佬,吴佩孚成了直接的掌舵人。

那几年已经开始军阀割据,张作霖的奉系,段祺瑞的皖系,还有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军阀间的冲突不断,民不聊生,遍野饿殍。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曹锟吴佩孚和张作霖的部队开始正面交锋。

之前的岁月里,曹锟和张作霖的关系还不错,事实上,张作霖和曹锟是亲家,两人见面,张作霖先寒暄几句亲家里的话,寒暄完了,开始间接地数落吴佩孚:

“三哥,子玉今天一个建议,明天一个主张,太出风头了。”

“三哥,你是顾亲戚呢?还是顾部下呢?”

曹锟却始终不为所动,他深信吴佩孚的为人。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曹锟

直奉战争时,张作霖和曹锟兵戎相见,张作霖问曹锟:“三哥,你打得过我吗?”

曹锟微微一笑:“子玉说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那一次,子玉毫不留情,把张作霖打的落荒而逃。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直属部队扩充到了五个师十余万人,吴佩孚在洛阳建立指挥部,一群军阀纷纷都把办事处建立在那里,以维持和吴佩孚的关系,当时人把洛阳称为西宫。

1924年是吴佩孚的五十大寿,各地军阀政要和文化名人以及外国使节都前来祝寿,康有为也亲笔写下一副对联作为寿礼:

“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那年,吴佩孚也成了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人,被时代周刊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

根据那时人的预测,吴佩孚大概是当时唯一最有可能一统中国的人了。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段祺瑞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话用在吴佩孚身上最不为过。

虽然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曹锟吴佩孚的直系取得了胜利,那次胜利也让直系内部日渐骄横,目中无人。曹锟也趁机当上了大总统。

这一举动让张作霖的奉系和段祺瑞的皖系联结在了一起,组成了反直同盟。

1926年,张作霖带着奉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南下,直奉五十多万大军在山海关展开大战,吴佩孚正在前线督战,部下冯玉祥突然带军杀回北京,囚禁了大总统曹锟。

吴佩孚四面受敌,危急关头,好像无处可逃,还好段祺瑞念及旧情,安排了一条军舰,吴佩孚才带领着剩余将士逃到了河南。

之后辗转几地,终于到了四川成都,在那里过上了养花逗鸟的晚年生活。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驻守东北的张学良不战而退,将东北大地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闻讯从成都赶来的吴佩孚,一到北京就找到张学良,指着鼻子问他道:“日本人打东北,你为什么不抵抗?”

张学良解释说:“东北军的实力不如日本,如果现在全面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话还没说完,吴佩孚怒言:“军人最大的实力,就是一个‘死’字。”

张学良低头不语,吴佩孚心既恨又痛,沉默良久,他怒斥道:“国恨家仇,你一个也不顾,你老子的棺材都要竖起来了!”

即便吴佩孚再怎么怒骂,也无法抵挡日军侵略的步伐,即便这样,吴佩孚也不愿卖国求荣,他坚守着那个时代里爱国的最后一片净土。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吴佩孚书法

1935年时,日本掀起了华北自治运动。

几乎日日都有上门来拉吴佩孚下水的汉奸和特务,各种关于荣华富贵的承诺绵绵不绝,但吴佩孚不为所动,怒斥他们,还叫来自己的旧部,告诫道:

“若另组政府,实国家不幸中之尤不幸矣。自治者,实治乱也,自治者,人治也。治其所治,非吾人所谓治也。”

三年后,北平已经陷落,日军已经践踏了大半个中原,人心惶惶中,百姓不得安日,横山遍野的不只有尸体,还有卖国求荣的汉奸。

有一次,投降日本的江朝宗上门来劝降吴佩孚,让吴佩孚安心地做日军的傀儡,吴佩孚大骂道:“你年纪比我大,还当日本人的走狗,卖国求荣,真是白发苍苍,老而不死。”

江朝宗像丧家犬一般地走了。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江朝宗

但日军对这位“秀才将军”在中国的势力一直虎视眈眈,分分钟都不想放过他。

后来,日本有个大特务头子,以拜访的名义来会见吴佩孚,会见中,这名特务头子拐弯抹角地告知吴佩孚,日本帝国总有一天会统治亚洲,让吴佩孚早点知趣投降的好。

吴佩孚半天不语,眼神蔑视地看着庭院,最后,冷笑一声道:

“本人认为今天要讲中日和平,唯有三个先决条件:

一、日本无条件地全面撤兵;

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三、日本应以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之交涉对象。”

特务头子败兴而归,但特务头子还是不想放弃,便自作主张,直接向媒体宣布吴佩孚要召开新闻发布会,企图让吴佩孚在发布会上投降,然后将生米煮成熟饭。

吴佩孚慷慨而去。

发布会中,特务头子各种夸奖吴佩孚,大赞吴佩孚以往的功绩,吴佩孚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凛然地写下一副对联: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特务头子气急败坏,他又私下找到吴佩孚,明目张胆地威胁:“如果你不跟日本合作,我们无法保证你全家的安全。”

吴佩孚以请客姿态,请他入了一间小屋,微微笑着打开门说:“请看。”

只见屋子里只有一间棺材,还有一个灵牌,写着:“孚威上将之灵位。”

吴佩孚的心中有一杆民族的秤,这杆秤丈量着他爱国的热情和自己的良心

自此,日军全然了解了这位孚威上将的气魄,越是这样的人,便留不得了。

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本是爱国名将,却被后人误解

1939年12月,吴佩孚吃完一顿饺子后,忽然牙痛并引发发烧,日军强行给他介绍了一个牙医来诊治,十天后,吴佩孚猝然离世。

直到现在,他的死也是众说纷纭。

那一年吴佩孚65岁,廉颇老矣,但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

他书画诗词皆通,才华横溢,治军严格,清廉一生。他保护故宫,支援学生,毕生刚烈忠直

哪怕最后一人茕茕孑立,也有着“一战恢复旧山河”的气魄。

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人人不得安身立业,有的人以爱国名义卖官鬻爵,寻求荣华富贵,也有的人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亦有人亡命天涯,誓死不屈。

人活着,即便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也应该有一种“秀才将军”般的气魄,就像吴佩孚的挽联中所写:

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各位,不见不散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