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一物一故事丨房山区北洛中学嵇禹宁:后母戊鼎的故事

原标题:一物一故事丨房山区北洛中学嵇禹宁:后母戊鼎的故事

中国有着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珍贵文物,它们见证着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岁月。

若提起中国历史文物中的“镇国之宝”与“世界之最”,那么大家都会想起咱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鼎呈长方形,重达832公斤,是商王为祭祀她们的母亲戊所制。鼎身有着雷纹,四周浮雕刻有盘龙和饕餮的纹样,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他是我们国家的一级文物。这件国宝在1946年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引起一时轰动。而它早在1939年便已出土,在这中间七年的岁月中,又有着怎样的波折与故事呢?

原来后母戊鼎的发掘,并不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正是在日军侵占中国的时期中,这个宝贵的历史文物的经历也就更加曲折,在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似乎探到了青铜。于是便召集了许多人,晚上发掘,白天掩藏,共同努力了几天后,人们终从地下提上一件巨大的青铜器,这就是那震惊中外的后母戊鼎。

在1937年11月,后母戊鼎出土后,人们将它秘密运回村中,暂时藏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但很快就有人走漏了消息,向当时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说了这件事。黑田荣连忙赶到吴培文家,当他的目光接触到大鼎时,便直直的盯上了它,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此时,大鼎便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起来了,他心中想到:若再留着鼎,自己就可能性命难保。一番商量后,他们找来了大古董商肖寅卿来卖鼎。肖寅卿来了后,当即出价20万大洋,但却有个特殊的要求,就是要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据资料记载,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虽然他们心中都垂涎着这20万,但他们越砸越觉得不对劲,心中也愈发觉得作孽,吴培文便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最终横了一条心,决定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第一次,日军的100多人将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终无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吴培文连忙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关枪监视,吴培文看到后急急忙忙检查了马棚的伪装,又往上面泼了些泔水,自己成功混出了日军包围圈。吴培文一直在村外提心吊胆地待到天色擦黑,终于听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声,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马棚,哦,谢天谢地,大鼎仍在。吴培文止不住大叹“大炉有灵,天助我也。”

在这之后,吴培文想到日军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便想出一个妙计。于是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后,日本兵和伪军果然中计,又一次进村后,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但由于日本人不敢放松,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要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终于在我们中国人的保护下,后母戊鼎才终幸免于难,经历了乱世的颠沛流离,终于在1946年重见天日。

经历了时代变迁与沧桑岁月的后母戊鼎,仍在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故事,曾经的辉煌,它见证着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人民的智慧和气节。如今的这座“大国重器”在历史的映照下仍熠熠生辉,为中国的的历史与文明增添了一条新的纽带。

文字丨嵇禹宁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