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毛泽东当年为何不屑于考北大?

原标题:毛泽东当年为何不屑于考北大?

1918年秋,毛泽东为筹办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事宜,与萧瑜、罗章龙等由长沙来到北京,其时他在“湖南一师”的恩师杨昌济已受聘在北大任教,毛泽东就住到杨昌济家里。

经由杨昌济介绍,毛泽东结识了北大教授李大钊,并经李大钊推荐,谋得北大图书馆书记员一职,负责报刊书籍的借阅登记和归类整理等事务,月薪八元。工作之余,毛泽东还报名成为北大社会哲学系的一名注册旁听生,并加入北大新闻研究会等团体。

毛泽东当年为何不屑于考北大?

这一段时间内,与他同行的同乡好友罗章龙经过考试,成为北大哲学系的正式学生,但作为旁听生的毛泽东却不为所动。人们不禁要问:毛泽东好学深思才华横溢,一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为何不报考当时“领风气之先”的北大呢?

坊间有很多说法流传,据说时任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的胡适说过这样一段话: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他当时只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

胡适素以谦谦君子自居,这段话被认为是他说过的最没有绅士风度的话。事实真相并非如他所述。

据曾与毛泽东有“管鲍之交”的罗章龙回忆:毛泽东当时压根就没有报考北大的意愿,甚至对报考北大持一种不屑的态度,因为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旁听后,觉得北大课程太陈旧,太腐朽,不值得费事儿,考北大是浪费时间。

因此他在北大呆了一段时间后,仍然回到湖南,组织创建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湘江评论》、发动“驱张运动”……这些,才是他认为当时更值得做的事。

毛泽东不考北大,显示了他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豪放不羁的个性,这是他的个人选择,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对其他学子当然不具备广泛的示范性,但是却给青年学子们一个启示:

考或不考名牌学府,其实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要做好自己清晰的人生规划,考虑清楚作什么样的选择,对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最有益最有帮助!

毛泽东的选择让中国历史可能少了一位杰出的学者,但却拥有了一位开天辟地的伟大革命家。(文 丁锐)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