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电影人“北上”倒逼香港加快培养年轻主创

原标题:电影人“北上”倒逼香港加快培养年轻主创

电影人“北上”倒逼香港加快培养年轻主创

马逢国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

回顾过去一年的国内电影票房榜,无论是红色主题的《红海行动》,还是剧情片《无双》,古装片《西游记女儿国》,奇幻喜剧片《捉妖记》……这些口碑、票房俱佳的榜单上,都有香港电影人的身影。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谈到,这是近十年来香港电影人大批“北上”,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并得到长足发展的有力证明。

马逢国也提到,香港电影人“北上”背后,带来了香港本土电影行业人才“断层”的问题,但他表示,这也倒逼香港影视业加速培养年轻主创人员。此外,马逢国认为,虽然现在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很快,但在国际化方面有待加强,“需要在讲故事的方法上,找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共鸣”。

谈香港导演北上

香港电影人

“在北京遇到的比香港多”

马逢国谈到香港电影导演、主创团队“北上”带来的影响。他提到,“北上”的趋势已经持续了十多年,最开始的阶段,双方通过合拍形式来落地。“这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内地市场,后来内地的电影市场慢慢成熟了,也有一些投资方直接聘请香港导演、主创团队和艺人。我认为这是正常的趋势,毕竟内地电影市场很大”。

马逢国总结说,“北上”的香港电影人,也在合作中摸索内地观众的喜好。从特点来看,早期的合拍片比较倾向于历史题材,以古装片为主,但最近几年,一些现实题材的类型片得到长足发展。

谈及这些变化和影响,马逢国认为,主要得益于这几年电影主管部门政策“松绑”,放宽了很多制约。第二,香港电影的参与和互动,繁荣了内地的电影市场。“过去10年,每年卖座的影片中,至少四五部都是跟香港合拍的,这种促进和刺激的作用很明显。当然,内地渐渐也涌现出一批电影人,开始掌控市场,比如《流浪地球》的主创团队”。

但他提到,由于内地电影行业发展迅猛,短时间内把香港原有的主创力量吸纳过来,也造成过去10年里,香港电影行业人才短缺、断层的问题凸显。他举例说,“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取得成绩后,很多人干脆定居在北京、上海等地发展。开句玩笑话,在北京遇到的香港电影人,比在香港遇到的还多”。

谈应对冲击

小成本投资

培养本土电影接班人

马逢国介绍,为了应对这种冲击,作为香港电影发展局的主席,过去的好几年里,他们拼命在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培养香港电影的接班人。“因为现在内地电影起来了,比较成熟,也培养出自己的年轻一代了,香港的青年电影从业者再想到内地来发展就不那么容易了”。

他进一步解释,培养的“接班人”以编导、电影制片人为主。首先,通过一些小型融资,刺激和增加香港电影的制作量。其次,开辟“首部剧情片”等计划,每年提供几个名额,通过选拔,拿到名额的导演、主创人员可以获得一笔两三百万港币的投资,用来拍摄电影。“这些都是小成本的投入,不需回报,并且我们还会在制作、发行方面给予辅助。取得的效果也很好,例如,电影《蓝天白云》就是获得了这样的资助,口碑和市场都不错。偶尔也有几部片子可以提名金马奖、金像奖”。此外,还设有“新剧本”奖励计划等,“推荐一些好的剧本给投资方,给双方搭建一个沟通平台”。

谈中国电影国际化

“讲故事”需要

兼顾国内外市场需求

马逢国说,“中国电影面临着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能够突破本土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他提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化方面存在一个门槛,“存在讲故事方法有差异的问题”。他坦言,这方面好莱坞的工业化生产做的比我们好,基本在国外卖座的电影,拿到国内市场也一样热映。他也提到,在香港电影最繁荣的那几年,也能关注到这个问题,“不仅仅只是迎合国人的口味,在电影的处理手法上会注意,因此包括动作片在内的部分香港电影能进入国际市场”。

“所以,不管是香港和内地本土的电影人、‘北上’发展的电影人,都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突破,做出的电影既要符合国人的口味,也要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电影才能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马逢国说。

文并摄/本报记者 张雅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