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盘点五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事业的外国人,第一位知名度最高

原标题:盘点五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事业的外国人,第一位知名度最高

文/高飞

对于那些支持中国的外国友人,我们经常听到一次词语,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那么,哪些人才能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呢?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不少外国人怀着各种各样的情怀来到中国,来到延安,积极参与中国的革命事业,积极宣传报道中国的抗日事业。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白求恩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五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第一位:白求恩

盘点五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事业的外国人,第一位知名度最高

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是一名胸外科医生。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7年12月,白求恩在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主动请求组建一个医疗队到中国北部和游击队一同工作。通过宋庆龄在1938年创立的"保卫中国同盟",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1938年3月,由他率领的医疗队来到延安,毛主席亲切接见了白求恩一行。此后便在延安开展工作,建立手术室、救治伤员、创办卫生学校、编写医护教材、培训医护人员等等,做了很多工作。

1939年11月,白求恩因细菌感染换上了败血症,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是致命的。12日凌晨,白求恩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第二位:柯棣华

盘点五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事业的外国人,第一位知名度最高

柯棣华是印度人,和白求恩一样,他也是个医生。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8年,年轻的柯棣华跟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支持中国抗日。他先后去延安和华北的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服务。他在根据地的工作得到了当时八路军高层的认可,柯棣华这个中文名字就是当时的晋察冀边区司令聂荣臻起的,他曾担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等职务。

1941年,他在中国找到了"爱情",和卫生学校的一个教员郭庆兰结婚,婚后生有一个儿子。但是,不幸的是,柯棣华患有癫痫,1942年12月9日凌晨,他因癫痫发作在河北省唐县病逝,年仅32岁。

第三位:马海德

盘点五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事业的外国人,第一位知名度最高

马海德1910年出生在美国,乔治·海德姆。他青年时期学习医学,1933年取得了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和前两位的革命热情不同,马海德来华是为了学术事业。他毕业后,为了考察当时中国正在流行的东方热带病,于1933年来到上海。在上海期间,他结识了宋庆龄。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雷士德医院工作,后来还开设了自己的诊所。

1936年初,延安方面希望邀请一位外国记者和一名医生去陕北,实地考察共产党的抗日事业。宋庆龄极力推荐了著名记者斯诺和马海德。于是,马海德前往延安,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在陕北,他利用自己的学识,积极投入医疗工作,为改善当地战士和群众的医疗条件作了大量努力。

此公在中国的时间非常长,而且很长寿。他在1950年正式加入新中国国籍,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1988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

第四位、汉斯·米勒

盘点五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事业的外国人,第一位知名度最高

汉斯•米勒,1915生于德国。著名内科专家。1939年7月来到中国,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曾受到聂荣臻、朱德、毛主席等高级领导的接见。曾任延安和平医院门诊部主任、晋东南国际和平医院医生等。抗战胜利后,汉斯•米勒准备回国,朱德总司理给他开具了相关证明文件,但是因为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而未能成行。1950年入中国国籍,1994年去世。

第五位、大卫•柯鲁克

盘点五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事业的外国人,第一位知名度最高

和前面四位不同的是,大卫•柯鲁克不是医生,他是一位作家、教育家。1910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在英国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1936年前往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投身反法西斯斗争。1938年他离开西班牙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后转移到成都南京大学,在那里认识了后来结为终生伴侣的加拿大人伊莎白•布朗。1947年柯鲁克夫妇来到河北省武安市石洞乡十里店,加入了当地的土改工作队。他把段经历写成了两本书《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在西方宣传了中国的土改运动。同时,他们还在当地从事英语教学。2000年柯鲁克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