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社会万象 > \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曾自嘲是“看门人”

原标题: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曾自嘲是“看门人”

4月8日下午,据多家媒体消息

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继任者为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

“我是故宫第六任院长,每一任院长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单霁翔曾说

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曾自嘲是“看门人”

单霁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故宫新变

本刊记者/刘远航

本文首发于总第882期《中国新闻周刊》

94岁的黄永玉上台给单霁翔颁奖。来之前,他特意写了一幅字,带给这位比自己小整整三十岁的故宫院长。他写道,“故宫很具体,走遍九千多座房屋,一千两百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二十双布鞋,这个单霁翔算个不小的官儿,管一座大得不得了的宫殿,你说说,好玩不好玩儿。”

这是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在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这场盛典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获得了年度文化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近年来,这座古老的宫殿愈益以年轻、时尚、亲和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不复古板,不再隔绝,不作高深之态。”

单霁翔则是故宫新变的推动者。自2012年担任院长以来,单霁翔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让拥有六百年历史的故宫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它是国家形象的名片,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如何让久经沧桑的紫禁城永葆生机,如何让安全重于一切的故宫根除各类隐患,更好地履行现代博物馆的社会职能,这是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道。

更重要的是,故宫借助鲜活新潮的传播途径,进入到了当下的公共空间和现实生活,重塑了公众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方式。在网络世界,故宫屡屡成为网红,相关的综艺节目、APP、纪录片和文创产品都拥有广泛的传播度。

同样成为网红的还有单霁翔本人。这位64岁的故宫院长既有严谨和庄重的一面,也有风趣和“萌”的一面。很大程度上,他定义了故宫的表情和面孔。

新面孔

颁奖的时候,黄永玉抛给了单霁翔一个很特别的问题。据黄永玉回忆,50年代的时候,自己曾是故宫的常客。他还记得,那时,故宫的卫生间被称作“流沙河”。转眼六十年过去,黄永玉近年来常常在杂志和报纸里,或是从朋友那里听到故宫的新变化,将其形容为“不得了的大话题”。现在他年龄大了,没办法亲自去故宫参观,唯一想跟院长提的问题就是,“故宫的洗手间怎么样了。”

这没能难倒单霁翔。他在上任之后,发现了洗手间的问题,很多女士经常要排很长的队。有一段时间,洗手间的门前还专门写着,“女士请排队”。据单霁翔观察,“男士其实也很惨,他们在旁边拎着包儿啊,抱着孩子啊。”

单霁翔和故宫的工作团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女士的洗手间应该是男士洗手间数量的2.6倍。为此,故宫对洗手间进行了调整,甚至将一个职工食堂也改造成了洗手间。排队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据他介绍,一场“厕所革命”还在持续进行。他邀请黄永玉在2019年春天参观故宫,到时候去接他。

这仅仅是故宫改善游客体验的一个很小的例子。单霁翔在上任之后,带领故宫的团队做了很多努力。在此之前,这座古老的宫城虽然名声在外,但游览参观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甚至是一场体力和身心承受力的赛跑。售票排队耗时耗力,开放空间仍然有限,宫殿内部灯光昏暗,服务设施有待改进,如此等等。

2012年1月10日,单霁翔正式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事实上,他与故宫的缘分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结下。上世纪80年代末,清华建筑系科班出身的单霁翔因为教授建筑史的缘故,经常在周末领着年幼的儿子,到故宫里拍建筑。

接任故宫院长之前,单霁翔的身份是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对于文物保护的责任和方式,他是内行。也正因此,他在接任院长之后,首先做的就是拜访故宫的老员工和前辈,穿着布鞋,带着秘书,走访故宫的每一个角落。

“故宫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这是我在一次次走访中,在紫禁城9371间房屋、每一个院落的考察体验中,在与每位故宫人交谈中获得的最为深切的感受。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都记载着曾经的辉煌,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个鲜活的灵魂,都有动人的故事。”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上任之初,曾有媒体记者抛出问题,新官上任,准备烧出什么样的三把火。单霁翔则表示,一把火也没有,因为故宫的古建筑最怕的就是火。他曾在故宫里捡到过1000多个烟头,上任之后,他设下了三道禁令,禁烟、禁火、禁车。

为此,故宫强化了安全检查的规格和流程,安检人员由以前的本院职工改成专业的安保人员。在禁火的第一天,故宫共截下了8000多个打火机。

禁车之后,按照单霁翔的设想,不仅是普通的游客,故宫的职工只能骑自行车去里面上班。即使是来访的国际政要,到了故宫,也得从礼宾车下来。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法国前总统奥朗德来访,单霁翔没有办法,只好命令保安将午门关起来,他自己站在门外迎接法国总统的到来,最终步行完成了接待。自那以后,国际政要乘坐礼宾车参访故宫的惯例逐渐成为了历史。

按照单霁翔自己的话说,种种措施,无非是要给故宫以尊严,事实上也赢得了外界的理解和认可。而他的另一个理念,则是给公众以尊重,用单霁翔自己的话说,是“以人为本,一切为观众服务”,做一个“有温度的博物馆”。在后来发表的一篇学术文章《博物馆使命与文化公共权益保障》中,单霁翔曾这样写道,博物馆应该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这不是一任院长能够完成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更多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这是故宫博物院最现实的发展目标。事实上,每个时代的文物博物馆工作者都有不同的使命,而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更加艰苦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这样的理念下,故宫有了让游客休息的椅子,购票渠道更加多元,开放区域逐年增加,改善了故宫的灯光硬件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许多宫殿的内部亮了起来。

与此同时,故宫还在海淀区规划建设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设立了故宫博物院精品文物馆,在厦门建立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合作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在虚拟空间的延伸上,故宫博物院借助先进科技,不断探索传统文化IP的活化模式,通过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展览和作品,展示故宫人的想象力和故宫文化的年轻活力。

新表情

在为《中国新闻周刊》进行封面拍摄的时候,摄影师希望单霁翔能尝试一下轻松一些的姿势,他随即摆出了雍正“同款”的剪刀手,现场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故宫的工作人员曾在采访时表示,单霁翔非常善于跟媒体打交道,也很乐于向公众展示一个不“高冷”的故宫形象,这与他的理念有关。

在这位被称作“萌萌哒”院长上任之后,故宫也开启了自己的“网红”之路。这条路的成功,意味着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关系得到了续接。“如何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欢和接纳,是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15年,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而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上,有一个现象给单霁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参观展览的大多数是年轻人,而且他们坚定地排着长长的队,一直到深夜还在坚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渴望。

之后故宫博物院的各类展览中,尤其是书画展,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这让单霁翔和他的团队更加坚定了要跟年轻人加强互动的信心。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播出,迅速走红。让单霁翔印象深刻的是,为这部讲述文物修复的纪录片“打call”的也大都是年轻人,甚至显著提升了年轻人应聘文物修复工作岗位的热情。

“故宫博物院看到了新的传播形式带来的文化传播新格局、新变化,年轻一代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我对此感受颇深,也号召和鼓励大家转变思维,用年轻人喜爱的形式来推广故宫文化。”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道。

当然,最具持续影响力的品牌还是故宫的文创产品。2010年,故宫文创网店“故宫淘宝”开张。开始的时候,故宫文创产品的原创性不足,而且趣味性、实用性和互动性不高。单霁翔认为,故宫的文创产品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定要以故宫文物的研究为基础,一定要把你的文化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2014年,故宫文创产品“朝珠耳机”走红。有网友感慨,戴着朝珠耳机,有一种皇帝的感觉,单霁翔则打趣说,古代的皇帝可没有戴耳机的待遇。此外,宫门箱包、行李牌、萌萌哒“猫保安”等多款文创产品也都成为了爆款。台北故宫院长冯明珠访问北京故宫时,购买了故宫的文创产品“朕就是这样的汉子”T恤。她对单霁翔表示,自己的儿子当年18岁,正好穿这件衣服。

在文创产品研发方面,台北故宫是先行者,2013年推出的“朕知道了”纸胶带曾引发广泛关注。相比之下,北京故宫的文创之路虽然时间不长,却迅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经过五年的研发制作,到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经突破了一万种,而2016年的销售额就已超过10亿元。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年轻团队的努力。单霁翔知道,这些年轻人代表着当下风尚的某种脉动,是故宫与大众之间最好的桥梁,也是当下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年轻人的“脑洞”无穷,他们通过创意再造挖掘出来的故宫“矿藏”,传播效果更加强大。

制作APP“皇帝的一天”的时候,年轻团队请单霁翔审核。单霁翔体验了一下古代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也是蛮拼的,早晨不到5点就得起床,不给吃饭。背四书五经背一个半小时,还是不给吃饭。”最后单霁翔不禁感慨,“所以做什么都得努力啊。”

这些皇帝的行程都有严谨的学术支撑,又与大众的兴趣有着紧密的契合。这样的原则在许多故宫文创和传播方式的细节处都有体现。最终,故宫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确实成为了故宫的“自来水”。

“不一味迎合大众,而是以严谨而风趣的方式给大众以教育,最终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再生。”这是单霁翔想要故宫达到的最好状态。

附:故宫博物院历任院长

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从彼时至今已历经多轮院长人事更迭。

首任院长: 易培基(任职时间1928年10月8日—1933年7月22日),1880年2月28日出生,湖南省善化(今长沙市)人。毕业于湖南方言学堂,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的秘书。故宫博物院创立之初就有包括于右任、蔡元培、蒋介石等人在内的阵容强大的理事会,易培基被推举为首任院长,全面主持故宫博物院事务。

第二任院长:马衡 (任职时间 1934年5月7日—1952年5月22日),生于1881年,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马衡在任故宫期间针对各馆处科组制定分门别类的规章制度,成立“文物分类整理委员会”,颁布“专门委员会设立章程”,还聘任了各专业内的学者担当委员。除此之外,还和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去香港购回了著名的《中秋帖》、《伯远帖》。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被批斗下台。

第三任院长:吴仲超(任职时间1954年1月—1984年10月),1927年9月曾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政治经济专科,1928年入党,长期从事江南地区的地下工作,曾担任江苏南汇县委书记、皖南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苏皖边区区委书记、中共华东分局秘书长等多项职务。他也是故宫博物院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

第四任院长:张忠培(任职时间1987年6月—1991年9月),1934年生,祖籍湖南长沙,著名考古学家,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建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他为故宫博物院史上在任时间最短的院长。

第五任代理院长:吕济民(任职时间1991年9月19日—1993年11月),1928年11月生,安徽省潜山县人。1961年苏联莫斯科文化学院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群文局局长,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等职。

第五任院长:郑欣淼(任职时间2002年9月—2012年1月),1947年10月生,陕西人,大专学历(198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后在中共澄城县委、渭南市委及陕西省委工作,曾任陕西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陕西省委副秘书长。1992年11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1995年9月任青海省副省长。1998年12月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第六任院长:单霁翔(任职时间2012年1月—2019年4月),1954年7月出生,江苏江宁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资料整理/杨时旸)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