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历史上最为窝囊的皇帝,因乱花钱被大臣当众杖责,事后还不敢问罪

原标题:历史上最为窝囊的皇帝,因乱花钱被大臣当众杖责,事后还不敢问罪

文/格瓦拉同志

在常人的印象中,帝王神圣不可侵犯,慢说对他要打要杀,就算是态度有所不敬,都可能招致杀身灭族之祸。但凡事都有例外,金国第二任皇帝金太宗完颜晟,竟然因为琐事被大臣当众杖责,丢尽皇帝的颜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切,还要从金太祖建国之初立下的一条规矩说起。

历史上最为窝囊的皇帝,因乱花钱被大臣当众杖责,事后还不敢问罪

金太祖建国之初创设“勃极烈”制度

金国肇建之初,实力还相当弱小,财力也极为有限,为了应对跟辽国间的大规模战事,太祖完颜阿骨打便与皇族贵戚及百官们共同发誓,国库中的钱只能用来打仗,绝对禁止用于其他目的。为了维护这项制度,金太祖还规定,一旦皇帝本人违反誓言,则要交由“勃极烈”会议讨论、惩罚。

“勃极烈”又译作“孛堇”,在女真语中是“长官”的意思,也即清朝(后金)时期的“贝勒”。完颜阿骨打称帝的当年(1115年),为了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正式创建“勃极烈”制,这是一种由宗室贵戚共议国事的制度,兼有辅佐、议政、行政、司法和军事等职能,类似于清朝初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参加勃极烈会议的成员们,均是皇室成员和宗室显贵,数量一般为9人,而且每个人的官号中都带有“勃极烈”字样。其中,权势最大的是谙班勃极烈和国论勃极烈,前者往往由储君担任(平时佐理朝政,皇帝出征时充当监国),后者的地位相当于汉族王朝中的丞相。

历史上最为窝囊的皇帝,因乱花钱被大臣当众杖责,事后还不敢问罪

金太宗灭亡辽与北宋,功劳极大

勃极烈们虽然职在辅佐皇帝施政,但皇帝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他们的制约,如果他们行事有偏差,遭到勃极烈会议的惩罚,也不是难以想象之事,其中很现实的例子,便是金太宗因乱花钱遭到责打一事。

原来,随着金国陆续攻灭辽、北宋两个庞大的帝国,不仅疆域极速扩充数十上百倍,而且还劫掠到数量惊人的财富,由此使得国库极度丰盈。此时,完成宏图伟业的金太宗完颜晟(女真名吴乞买)志得意满,便想着好好享受一番,希望国库能给他拨一笔特殊资金,以便营缮皇宫,提高一下饮食待遇。

如果金太宗是汉族皇帝的话,他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毕竟从常理来讲,整个帝国都属于皇帝的私产,他花点钱改善一下生活,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部落色彩还很浓厚的金国,金太宗的想法却遭到抵制,主管国库的官员搬出祖制,一再声明若非战争用途,绝对不会给皇帝“开小灶”。

历史上最为窝囊的皇帝,因乱花钱被大臣当众杖责,事后还不敢问罪

国论勃极烈完颜宗翰

金太宗很不爽,既然通过正常途径无法如愿,便开始走起了“歪门邪道”,在主管官员不在场的情况下,指使侍臣到国库中强行领走一大笔钱,然后逍遥快活好一阵。主管官员察觉后,感到问题很严重,便把此事上报给谙班勃极烈完颜杲(女真名斜也,太宗之弟),后者闻言大惊,便将国论勃极烈完颜宗翰(女真名粘罕,太宗的堂侄)召来,跟他商议该如此处理此事。

在完颜宗翰看来,虽然此时已经灭亡辽、北宋两大帝国,但与南宋的大规模战事却仍在进行中,况且王朝新造、百业待举,需要花钱的地方非常多。如果皇帝带头违反祖制乱花钱,树立一个坏榜样,则必然会引起群下的效仿,那么用不了多久,金国便会陷入国库空虚、财力匮乏的局面。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及时阻断这股“歪风邪气”。

历史上最为窝囊的皇帝,因乱花钱被大臣当众杖责,事后还不敢问罪

金太宗因为乱花钱,被大臣当众杖责

完颜杲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召集各位勃极烈举行会议,并作出一致决定:惩罚金太宗。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早朝时,完颜杲、完颜宗翰便命群臣把金太宗“请”下,数落他违反祖制、公款私用的罪过,随即命人在朝堂上杖打他二十下。事后,完颜杲、完颜宗翰又率群臣下跪谢罪,声明自己这样做的苦衷。

金国置库,收积财货,誓约惟发兵用之。至是,国主吴乞买私用过度,谙版告于粘罕,请国主违誓约之罪。于是群臣扶下殿,庭杖二十,毕,群臣复扶上殿,谙版、粘罕以下谢罪,继时过盏。《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五》引《燕云录》。

金太宗不过是用了点儿国库的钱改善了一下生活,便在朝堂上被公然打屁股,他心中的羞愤可想而知。然而,碍于祖制他又不能公开发作,真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经此一事,金太宗对“勃极烈制”深恶痛绝,决意对它采取措施,以便加强皇权,解除来自臣下的约束。

历史上最为窝囊的皇帝,因乱花钱被大臣当众杖责,事后还不敢问罪

金熙宗在位时,废除“勃极烈”制度

以天会八年(1130年)完颜杲病死为契机,金太宗把自己的儿子完颜宗磐、完颜宗干塞进勃极烈会议,并以死后或升迁后不做递补的方式,变相裁撤中低级勃极烈,由此在事实上已架空勃极烈会议。5年后,金太宗驾崩,侄孙、金熙宗完颜亶(金太祖的嫡孙)即位,正式废除勃极烈制。

史料来源:《金史》、《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