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为什么叫山东,古代山东和现在有何不同?
现在说到山东,一般都是指山东省,但古人所说的山东,包括现在的山东省,但又不止现在的山东省。那么古代的山东到底有多大,都包括哪里?
第一种说法,以崤山(“崤”读“xiao”二声)为界,崤山以东,就是山东。崤山在哪?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南面,崤山长约一百六十多公里,南有洛水。
在春秋时期,崤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处在晋国与秦国的南端,往东就是东周王室所在地,以及郑国。谁控制崤山,谁就能掌握称霸的战略主动权。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未果,撤军。晋襄公当然不会放过半路设伏的机会,在崤山设伏,几乎全歼秦军。秦国三大名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成了晋国的俘虏,秦军向东扩张的战略严重受挫。
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崤山以东地区,当然可以称为山东。到了战国时期,崤山又是秦国与韩国的边界线,秦国经常把位于崤山以东的韩、楚、赵、魏、齐、燕六国称为“山东六国”。在相关史籍如《商君书》、《韩非子》、《汉书》中,提到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
秦国宰相范睢是魏国人,说自己曾生活在山东,他所指的并非现在的山东省。因为魏国在崤山以东,现在的河南中部。还有亚父范增说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云云,这个“山东”,和范睢的“山东”同一个含义。
这有些类似欧洲人把世界划分近东、中东、远东,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如果站在咱们的角度,当然也可以欧洲划分为近欧、中欧、远欧,只是没必要这么做而已。
大约从东汉时期开始,“山东”不再指崤山以东,而是指太行山以东了。唐太宗李世民出身关陇豪族(也有说法认为李唐皇族出身山东的赵郡李氏),却向来被山东士族所轻视。李世民让大臣高士廉(长孙皇后之舅)编著《氏族志》,给各士族排名次。
李世民希望高士廉能明白他的意思,把皇族排在前面。没想到高舅舅不解风情,把山东士族出身的黄门侍郎崔民干放在第一等,引发李世民的不满。在李世民的高压下,高士廉只好把皇族列在第一,崔民干为上之下。李世民通过一部《氏族志》,降低了山东士族的地位,达到了巩固李氏皇族统治的目的。
这里的“山东”,指的就是太行山脉以东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北部。你看,两大老牌的山东士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他们的地盘都位于现在的河北省,赵郡李氏也在河北。
可以看到,唐朝的“山东”,范围比之春秋战国、西汉的“山东”,所涉及范围大大缩小。唐朝的“山东”,已有部分人与现在的山东省联系在一起了。
到了宋朝,“山东”的范围继续缩小,很多时候就指现在的山东省了。比如有的宋人注诗,就称“现在所谓的山东,实指今之齐地”。齐地位于山东北部。当然,也不绝对,还有很多人出于习惯,继续将太行山以东称为“山东”。
不过,北宋的一级行政区划中,并没有山东路。现在的山东省,在北宋属于京东西路、京东东路。这个“京”,指的是北宋国都开封。山东省被称为“山东”,始于与南宋对峙的金朝。金朝占领山东后,改称山东路,后来又出现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自此之后,“山东”主要就是指现在的山东省了。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相关文章
-
【边疆时空】王义康|唐代周边内附诸族赋役问题探讨
-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喜欢吃胭脂:习惯(在女孩堆长大)
-
真正的中国本土宗教:盛世从不露面,乱世却下山
-
一位开国上将感叹,如果罗荣桓元帅活着,是可以抗衡林彪的
-
汪峰章子怡离婚?徐若瑄王力宏真假?蒋勤勤陈建斌被封杀?张艺兴太装?刘亦菲没宣传?
-
名著《金瓶梅》中有5句俗语,句子粗糙却含义深刻,蕴含着大道理
-
只有百年历史的“春节”是如何被发明的?
-
盗版书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 盗版书起源追溯
-
刘志丹牺牲后,接任红28军的两位军长,后来都成了开国上将
-
春节起自历法变革,大汉王朝时期的春节萌芽,与今日有何不同?
-
古代大型战争为啥不广泛运用毒箭?原因有这两点
-
晚明三大疑案有那些 三大疑围绕谁发生的
-
刘邦之子刘肥怎么死的 年纪轻轻因病去世在位仅十三年
-
人人都知道“九州”,但你知道是谁划分的九州、为什么划分吗?
-
慈禧上厕所时,为何要宫女口含温水站在一旁伺候?
-
秘书何方:揭发张闻天到参加起草张闻天悼词至今难忘
-
班勇四年征服西域 班勇却悲惨下狱
-
六字家训让琅琊王氏走出了92位宰相,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家族
-
铲子一样钱币你见过吗?我国不愧是农业大国,连钱币都是铲形的
-
后羿射日传说成真?7000年前的东方天书,揭露了史前的一次奇遇
-
红军为何没有第三方面军?
-
台湾武力收复钓鱼岛计划 为什么终止收复钓鱼岛
-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
-
架机叛变的飞行员,通敌后另娶新欢,抛家弃国遗臭万年
-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周恩来的贡献
-
程万军:首辅非宰相,明朝内阁大学士很悲催
-
揭秘:陷入绝境的蒋介石 并非真心死守国都南京
-
关于成立“炎黄一家亲联谊会”的倡议
-
【讲座预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2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