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则宣纸史料的思考
对两则宣纸史料的思考
戴治中
第555期
因编纂《中国宣纸志》之需,笔者广泛阅读了研究宣纸的论文和专著。对其中提到的记载宣纸的两则史料,通过查阅一些书籍,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逐一表述,以就教于诸方家。
一则为唐代书画评论家、大理寺卿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这是“宣纸”一词的最早史料记载。有学者以“用法蜡之”四个字来推断当时宣纸必须经过加工才能使用,“质量一般”,是宣纸的初始阶段,不可能列为贡品。但《新唐书》分明有宣纸列为贡品的记载,这种很矛盾的事作何解释?
笔者在阅读历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时看到有这么一段话:“摹拓术晋代已有,原为拓碑所用。顾恺之有摹拓妙法,用好纸依法上蜡,拓名画不失神采笔意,这比拓碑术精致得多。”这段话点明“依法上蜡”的纸是“好纸”。因为拓画的纸必须薄而透明,纸质紧密。如果纸质松散,拓画时必定破损。宣纸正是具备了“好纸”的优点而被广泛用于拓画。“依法蜡之”只是拓画的需要,其方法是经过砑光、加矾、施胶、涂蜡等工序,使“生宣”变为“熟宣”。故而由此而得出当时宣纸“质量一般”的结论只能是武断而不是推断。
二则为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诏降宣纸式下杭州, 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用宣纸相乱。”这段话乍看确实令人费解。朝廷又要下达增加宣纸产量的命令,又指示公移常用纸毋得用宣纸相乱。后半句究竟是何意思大多数人搞不清。有的著述在引用这段话时干脆去掉后面的半句,只引到“岁造五万番”止(1996年版《泾县志》)。
近读《中国古代秘书通论》(潘林衫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偶有所得,顿然醒悟。潘文在《古代公文文种》一节中指出:“移”是古时公文的一种,行于不相属的官署间,即现今公文分类的“平行文”。搞清了“移”的含义,对这段话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
笔者的理解有三点:一是当时朝廷、地方官府的公文使用的是宣纸,如果仅仅是用于书画,需求量不会那么大。二是正由于公文用纸的大量使用,供不应求,朝廷才下达增加宣纸产量的诏书。三是在增加宣纸产量的同时,还需压缩宣纸用量,以达到供需平衡。压缩的对象则是“移”这一文种。因为“移”是“平行文”,与“下行文”(下达命令、指示)和“上行文”(报告、请示)相比,平级之间的行文相对次要一些。故朝廷在诏书中指示“公移常用纸”不论大小,都不能使用宣纸。
但如有特别重要情况也不是不可以用宣纸的,因为诏书中指的是“常用纸”。古代公文用词的严谨也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系泾县档案局原副局长、《中国宣纸志》执行主编)
相关文章
-
春节古时称“元旦”
-
今日渤海网,沧州职院200名师生义务参演《人民的选择》
-
解密刘邦逃命牺牲两千妇女打头阵
-
秦帝国突然灭亡历史秘闻
-
水泊梁山十大高手排位 武松竟然只能排在第十位?
-
解放军揍越南有多狠?越军将领:换谁都守不住
-
党史百年天天读|12月20日
-
深切缅怀!周恩来总理逝世43周年,十里长街送不走心中的思念
-
毛主席打了生死攸关的一仗,陈毅誉为“最有荣誉之战”
-
被时代遗忘了的抗战国家元首
-
中国民间都拜什么神?这是个复杂问题
-
他在建国后一直休养,但领导人特别批准,让其享受副总理级别待遇!
-
明朝一男子把私房钱藏在木雕里,藏了600年,两任收藏家都没有发现
-
盘点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十大暴君列表
-
《叛逆者》其实在蓝心洁牺牲后,林楠笙暴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
历史上的李白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侠客,堪称大唐第一古惑仔
-
【哈铁故事】铁路世家(二十七)
-
罗援将军发文声援《周恩来回延安》,质问为何主旋律作品屡遭排挤
-
敦煌石窟古代“腊八节”:沐浴食粥 狩猎腊祭
-
汉字演变过程时间排序正确的是什么:甲骨文开始(自商开始)
-
开国将星仅存13颗,今年已有两位开国名将逝世
-
【党史教育】这是毛岸英留在国内最后的影像
-
汉文帝和汉景帝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和窦太后之子)
-
唐朝疆域为什么这么大?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你是这样的人!
-
对越自卫反击战庆功会,总指挥许世友倒三杯酒,都敬了谁?
-
罗炳辉:打造“战略轻骑”的人民功臣
-
身为太后却给别国国君当情妇达30年?还生下两儿?真相让人感慨
-
孝文帝拓跋宏是谁的儿子 北魏孝文帝生母档案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