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原标题: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这个暑假,一部讲述高考的电视剧《小欢喜》可以说是赚足了大家的眼泪,似乎所有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就不必说了,几乎都能对剧集里爆发的亲子矛盾感同身受,高三那一年经历过的各种崩溃仿佛又在眼前重演;家长更是如此,就像剧中所说“高三考验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的财力、精力和沟通能力”,都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谁不是一边喊着“我太难了”,一边努力做着孩子坚强的后盾。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确实如此,“高考”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人生中极为重要的时刻,所有人临近高考都拿出十二分的精神严阵以待,连古人也是一样。

其实古人迁祖坟和搬学区房是一样的

《小欢喜》中有一个重要的地点,那就是学区房“书香雅苑”。每年高考一结束都会搬走一批毕业生,又搬进来一批准高三生,春风中学几乎所有的高考生都住在这里。目的很单纯,方便学生上下学,也方便家长照顾。有意思的是,中介每次带准高三生家长看房的时候,都会加上一句“上一个住这屋的学生考上了清华!”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古人虽然没有学区房一说,但是他们更迷信风水,他们虽然自己不搬家,但他们会给祖宗搬家。他们尤其迷信祖坟风水对仕途的影响,能不能考中全靠祖宗保佑,所以常有“祖坟上冒青烟”的说法。

要说这风水真的对考生有影响吗?现在人肯定一笑置之,但古人可不这么想。

宋朝时,苏州流传过一个预言“穹窿石移,状元归来”、“潮过夷亭出状元”,就是说,当地穹窿山动了,夷亭涨潮了,当地就要出状元了。要知道在这以前苏州可从来没有出过状元,结果当年出了首个状元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后又出了四十四名文状元和五名武状元,至今苏州都还有“状元之乡”的称呼。

古人把这都归功于风水,所以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迁祖坟”的故事。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由清朝李调元编撰记录古代科举制度、官场风气、士人习俗的典籍《淡墨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当年安徽出了一个榜眼,名叫吴爵。吴爵的祖父就极其迷信风水学说,曾经就专门请了一位风水大师帮他寻找风水宝地。结果找了三年都没找到,连大师都快找“自闭”了,终于一日在梅花山上吃饭的时候让他发现了一处好地方!连忙告诉吴爵的曾祖:“得此地,足报君矣。然葬后君子未即发,至孙乃大发,发必兄弟同之。对面文峰秀绝,发必鼎甲,然稍偏,未必鼎元,或第二、第三人,亦不仅一世而止。”就是说,只要把祖坟迁到此处,之后子孙考科举,哪怕不是状元也是第二、第三,而且不止一世。

后来,吴爵的曾祖就按大师说的迁了祖坟,结果子孙真的接连出几个进士,到吴爵也得“祖宗庇佑”考了榜眼。

古人考前讨彩头的套路更多

现代人确实不迷信了,但也愿意讨个彩头,像剧中童文杰非得在高考当天穿个旗袍,寓意“旗开得胜”,乔卫东也在文庙给孩子们请了“考神符”。这乔卫东具体请的哪家的符,剧中没细说,但是古人确实有在考前拜文曲星的习惯。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文曲星”也是就“文昌帝君”,掌管着士人的功名禄位,所以考生考前多会来拜拜,祈求保佑。

除了拜文曲星,古代考试前三天,还会有专门祭孔庙的活动。这个活动就很盛大了,不止考生来祭拜,还有当年的主考官也要来祈求孔圣人,希望能够保佑这次科考顺利为朝廷选出可靠的栋梁。

拜完各路神仙,考生顺道求个签卜个前程。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当年的占卜可是极为盛行,宋朝时期更是满大街的算命摊子。但你知道这些故作高深的算命先生,几乎都是靠着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满嘴跑火车的。当年就有考生求签的时候问“本届考生能中几个?”解签的和尚半晌不说话,盯着几个考生看了一圈,伸出一个手指作为回答。结果最后这群考生中真的只有一人考中,众人都感叹神奇,但其实这个做何解都行“一人考中”、“一人考不中”、“一群人考中”、“一次都考不中”……

《小欢喜》里相信大家对那场“夏天过年”的戏份都印象深刻,大夏天的为了庆祝孩子们迎接高考,小区里换上对联、挂上红灯笼,宛如过年。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古代也会挂对联,但不是在家门口挂,而是在“贡院”也就是“考场”挂。京师贡院就挂着“夜半文光射北斗;朝来爽气挹西天”;云南贡院挂着“政待英才,慎乃攸思,知人则哲;与贤共大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还是乾隆亲笔;杭州贡院“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都是对考生的祝福。

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考之后很快就会出成绩,古代科考也很快就会放榜,这时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高三生考得不好的就想着怎么复读,落榜的古人也要开始研究出路,衡量是否还要再战。而考好了的就可以考虑志愿填报和毕业旅行了,中举的古人庆祝活动自然也不会少。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唐代就会在发榜的第二天,专门为乡试新科举人举行的“鹿鸣宴”,相当于今天一些地区宴请的“流水席”。宋代也会有宴请活动,不过规格更高,几乎可以约等于“国宴”。由宋太祖赵匡胤亲自赏赐宴席,设在“琼林苑”,被士子们称为“琼林宴”。武状元则有专门的“会武宴”。当然,这些宴会上也免不了会有一些贵族小姐趁机选婿,后来这些宴会也成了一些人的“相亲会”。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自古科考也好,现在的高考也罢,都是家长和孩子们一份能出人头地的希望。我们都是第一次做家长、做孩子,在这个最被人重视的时刻难免矛盾升级,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希望大家都能多一点“小欢喜”。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