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之韩愈前史:江南奥壤,山水诗都(下)
胡阿祥
微信版第401期
山水诗都
我们都知道,现在自称“山水诗都”的城市是马鞍山。马鞍山山明水秀,又是诗仙李白的钟情与终老之地,以“山水诗都”作为城市名片没有问题。只是我们需要注意,马鞍山市的历史很短,是1956年才成立的,而李白游历的当涂、采石矶,终老的青山,在唐朝时本来属于宣州管辖;另外,马鞍山的“山水诗都”,其实是“山水+诗都”,而这里所说的宣城更有资格称为“山水诗都”,是“山水诗+都”。
为什么称宣城是“山水诗•都”?理由如下:
第一,时空吻合
王国维曾经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比如先秦散文、汉赋、魏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诗歌也是这样,“一代有一代之诗歌”,比如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乐府,魏晋的咏怀诗,两晋的玄言诗。具体说到山水诗,《文心雕龙•明诗》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也就是说,山水诗是对玄言诗的革命。玄言诗是以诗的形式宣讲庄老玄理,抽象玄奥,缺乏诗情画意。举个例子,中都(今山西平遥)孙绰《赠温峤》:“大朴无象,钻之者鲜。玄风虽存,微言靡演。邈矣哲人,测深钩缅。谁谓道辽?得之无远。”这分明就是枯燥无味而且难解的哲学论文!而取代玄言诗的山水诗,清新优美,明白晓畅,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对自然的深情投注。
山水诗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前后辉映、族伯与族侄关系的谢灵运与谢朓。晋宋之间的谢灵运,游走吟咏在浙东的山水之间,使得山水诗独立成派,所以谢灵运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齐之间的谢朓在宣城的创作,使得山水诗走向成熟,后世公认他是整个南朝最有成就、最为杰出的山水诗家,清人叶燮曾经说:“六朝诗家,惟陶潜、谢灵运、谢朓三人最杰出,可以鼎立。”
山水诗出现于晋宋之间,而成熟于南朝的宣城,所以宣城作为山水诗都,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都是吻合的。
第二,作品典型
什么是山水诗?以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与感受为主题的诗。比较谢灵运与谢朓这对伯侄的作品,谢灵运的山水诗一般是三段式结构,即叙事-写景-谈玄,其中谈玄一段,是由观赏山水而悟出的人生哲理,几乎全是老庄的玄理,比如《登池上楼》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后,就是一条玄言的尾巴:“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这些诗句不仅难以理解,而且缺乏形象,淡乎寡味。所以人们常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带玄言的山水诗”,这样的山水诗往往“有句无篇”,就是有极好的写景的句子,但缺乏情景交融的整体。
到了比谢灵运晚生80年的谢朓,是以身体进入山水,以心灵拥抱山水,使得山水诗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谢朓在出任宣城太守路上所写的《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其中说:“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出任宣城太守,既有俸禄可拿,值得欢喜,又有山水可玩,意趣无穷。从此远离喧嚣的尘俗,投入令人赏心悦目的山水——“赏心从此遇”,遇见的就是宣城。宣城是谢朓山水诗的重要源泉。谢朓存世的诗大约140多首,其中近50首山水诗,大多是他任宣城太守时或者在往返途中所作的。
我们看看谢朓的山水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这些诗句,风格清丽协调,境界圆融流美,难怪齐梁文人领袖沈约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梁武帝则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
说起山水诗,人们总要举例,而所举的例子,总离不开谢朓在宣城创作的山水诗,所以宣城作为山水诗都,贡献出来的作品最为典型。
第三,影响深远
山水诗不仅属于宣城,也属于全国,不仅属于南朝,也属于唐朝。而说起唐诗中的山水诗,影响最为深远的,仍然是谢朓。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唐人鲜为康乐”“多法宣城”,康乐指谢灵运,宣城指谢朓。胡应麟还具体举例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初唐也。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盛唐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中唐也。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晚唐也。俱谢玄晖诗也。”胡应麟所举诗句,竟然全部出自谢朓的山水诗,这不能说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比如除了胡应麟以外,宋朝诗人赵师秀说:“玄晖诗变有唐风”,清人吴淇更说:谢朓诗“开唐人一代之先”。由此可知,有唐一代的诗人,在写作技巧、格律运用、描述对象等等方面,都颇多受益于谢朓。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看看谢朓对于李白的影响。桀骜不驯的李白,是天才绝伦的“诗仙”,却如清人王士祯所说:“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不仅缅怀谢朓,如“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而且化用谢朓的诗句,如“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李白不仅生前长忆谢朓,如“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而且遗言葬在谢朓曾经建有别墅的宣州谢公山,也就是今天的马鞍山当涂青山,于是太白诗魂与玄晖故迹,得以相映成趣,马鞍山这座山水诗都,竟然也离不开谢朓。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绵延了上千年,而说起影响最为显著、最为深远的人物与作品,还是谢朓及其宣城山水诗,所以立足中国文学史,宣城也是山水诗都。
第四,敬亭诗山
宣城作为山水诗都,不仅因为谢朓的山水诗极言宣城之美,还因为宣城拥有一座独一无二的江南诗山——敬亭山。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因为避司马昭的名讳而改名。说起敬亭山,最为世人熟知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其实,最早使敬亭山成名的,是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云: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
这首诗写出了敬亭山高与幽的特点,技法娴熟,唐人刘禹锡说:“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名声齐五岳”,也就是说,敬亭山是因为这首诗而与五岳齐名的。至于后世文人写敬亭山的诗歌,意境也大多与谢朓的这首诗相同或者相近。就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也是如此,“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因为“高”,才有“云”,因为有“云”,才显出“高”的缥缈空灵。而据不完全统计,谢朓以后,及至清朝,吟咏敬亭山的诗歌,今天可以见到的,就达到了600多首。
宣城城边的敬亭山,好像一块磁铁,把谢朓、李白以及古往今来的许多山水诗人吸附在了一起,不仅敬亭山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南诗山,敬亭山水诗也成了中国山水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山水诗都宣城山水的魅力。
第五,文化符号
相对于宣城城边的敬亭山,宣城城中最著名的人文景观就是谢朓楼了。这座楼是唐初宣城士民为了怀念谢朓,而在谢朓理事起居的高斋旧址建立的,存在了一千多年,历代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谢朓楼与宣城的关系,正如李白在《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中所描绘的,登楼而望,“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1937年,谢朓楼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在重建的谢朓楼,仍然雄踞闹市中心。谢朓楼对于宣城的符号意义,大概就相当于武汉的黄鹤楼、南京的阅江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吧。不同的是,上面这些楼都是因为诗文而出名的,唯有宣城的谢朓楼,直接以人为名。
谢朓楼以人为名的特殊现象,显示了谢朓对于宣城的特殊意义。谢朓的官职并不止于宣城太守,而且谢朓担任宣城太守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495年初夏到496年暮秋),既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情,谢朓的人品也实在不怎么样,但后人仍然习称谢朓为“谢宣城”,原因何在呢?诚如南宋洪伋《谢宣城集•跋》所云:“谢公诗名重天下,在宣城所赋为多,故杜少陵以谢宣城称之”;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云:“其官实不止于宣城太守,然诗家皆称谢宣城,殆以北楼吟咏为世盛传耶”;南宋陆游也说:“宣之为郡,自晋唐至本朝,地望常重,来为守者不知几人,而风流吟咏,谢宣城实为之冠。”换言之,即谢朓习称“谢宣城”的原因,在于谢朓在宣城太守任上,创作了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在于宣城的山水已经与谢朓的山水诗连在了一起,宣城最早就是因为谢朓的妙笔华章而名扬天下的;在于宣城的许多名胜古迹,化用了谢朓的诗句,如“合沓与云齐”与云齐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与绮霞阁、澄江亭;在于宣城竟然有了谢朓城、谢公城、小谢城等等别称。再换言之,宣城官民祭祀谢朓、中国文学纪念谢朓,不是根据谢朓的权势与人品。谢朓没有什么权势,即便有权有势,权势也是短命的,谢朓的人品可谓不堪,但相对于谢朓的文学,人们已经淡忘了他的人品。人们祭祀谢朓、纪念谢朓,是因为谢朓的文学,是因为谢朓的山水诗与诗中的宣城山水,同归不朽。
宣城城中有山水诗家谢朓楼,宣城城边又有江南诗山敬亭山。我们可以说,已经辞世1500余年的谢朓,已经辞世1200多年的李白,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仍然是“活”在今天宣城的文化符号。宣城的山水,因为谢朓、李白等等名家的山水诗篇,鲜活灵动了起来,所以宣城作为“山水诗都”,真是名副其实!
赘 语
总结上文,“江南奥壤”显示了韩愈之前的宣城作为江南腹地的政治地位、作为江南沃壤的经济实力,“山水诗都”则反映了韩愈之前的宣城的文化特色。而回到现实中来,我想借此机会,再提三点建议:
首先,在中国这样的诗歌的国度,敢称“山水诗都”是需要有底气与实力的。而依据上面的讨论,宣城称为“山水诗都”,可谓名副其实。我想,今天的宣城,如果能够做好“山水诗都”这篇文章,那无疑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山水旅游内容的很好的着力点。就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而言,宣城并无特别的优势,然而,宣城的城、宣城的山、宣城的水与对话自然、天人合一的山水诗的独特联系,却是许多的城市、许多的山水都不具备的。就以南京的山水为例,紫金山、玄武湖作为自然的山水,没什么好看的,人们看的是紫金山的历史与建筑,品的是玄武湖的文学与风水。同样,“山水诗都”,也是宣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而我独特、人独特而我唯一的文化符号,值得大力宣传、广泛弘扬。
其次,如果宣城把谢朓的历史文化资源放大、延伸,倡导甚至推出“中国第一华丽家族陈郡谢氏之旅”,那也是极有意思的。谢氏的影响,真是至今不歇,当年谢晋导演、前不久谢铁骊导演去世,都有媒体电话采访我,问谢晋、谢铁骊、谢霆锋、谢安是不是一家的。这条旅游路线,包括了中古谢氏起源地河南太康,谢氏崛起江南的发祥地江西南昌,谢氏家族聚居地南京乌衣巷,谢氏置产兴业地浙江绍兴,谢氏编练北府兵的江苏扬州,谢安前后两次隐居东山的浙江上虞、南京江宁,谢氏建立不世功勋的淝水之战故地安徽淮南八公山,大谢、小谢开创山水文学的浙江温州、上虞、江西临川、安徽宣城,等等。通过这条谢氏之旅的踏访,能够让今天的人们明白,什么叫贵族作派、名士家风、言传身教、庄老心态、雅道相传、芝兰玉树、风流逍遥,理解如何审时度势、出入进退、建功立业、隐遁山水、融入自然。这些,对于浮躁的当今社会,应该是有意义的。
第三,接着谢氏之旅说下去,与谢氏有关的这些地方之间,学者与政府层面,可以考虑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这方面的成功例子,是我相对熟悉的韩愈。比如韩愈故里河南孟州、韩愈贬官的广东潮州与阳山,都非常看重韩愈的研究以及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弘扬,也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自从1992年成立以来,以上三地轮流坐庄,召开会议,于是,这些地方不仅学术研究氛围更加浓厚、学术联系更加广泛、旅游形象更加鲜明,地方政府之间也建立起了常规的交流互访友好关系。也就是说,因为韩愈,汇聚了一大批学人,密切了三地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及至2013年,韩愈曾经担任过刺史的袁州,也就是江西宜春,也加入了这支韩愈队伍。而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又在宣城召开了“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宣城且在规划建设韩愈文化园、韩愈纪念馆,于是,在韩愈研究与应用的这支队伍里,又加入了宣城。我想,这样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到陈郡谢氏的身上。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六朝博物馆馆长)
制作:童达清
相关文章
-
二战后各国处置女汉奸,苏联太狠,法国太毒,中国太软!
-
元朝:一只垂死的麻雀,不到一年,令荆门一镇烟断火绝,啥情况?
-
中国第一女保镖,身穿8斤防弹衣保护13国元首,退役后年入数亿
-
[图文]冷战时期美国曾欲用摇滚乐团击败苏联 赢得公众支持
-
宣城育韩四功绩
-
北洋水师为何败给日本海军,因为犯了战略性错误
-
300块一张、特设皇帝座、影院自制票根…复联4中国预售乱象丛生
-
揭秘:45万唐军为何不敌2千突厥?
-
江上青墓,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奠基人,儿子曾任中央军委主席
-
[图文]郑州发现1937年出版的长征书籍
-
二战时,希特勒为何注重军服的设计?其实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
同为梁山猛将,鲁智深与杨志的武艺孰高孰低,答案一目了然
-
基隆之战:转瞬即逝的西班牙台湾殖民史
-
[多图]曾经的反日游行:天安门前高举“同胞快醒”
-
[多图]细数二战时期德国风云人物有哪些?
-
这是史上最“难看”的哪吒
-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读懂这句话,就摸清了湖北人的性格
-
上甘岭坑道里的女兵们的战争故事
-
如果康熙能听索额图的话,那么现在我国领土将多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气焰嚣张的日本为何要向美英低头服软
-
拿破仑也要借钱?农民拿出拿破仑签字的欠条,法国做法令人称颂?
-
[图文]揭秘《蒋介石日记》里神秘的“日本白团”
-
此国女孩子一个比一个漂亮,被称之为“天堂”,但却是世界癌症病发率第一
-
日本两种人不能当首相,一种是皇族,另外一种是什么?
-
没有洞察力,读再多历史也没用
-
清王朝为何要放弃贝加尔湖地区的1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
-
坦克仅5.4吨,却造就二战德军的“无敌”,中国曾用它打日本
-
美国出动65万大军进攻越南,为何不敢越过17度线?这里告诉你原因
-
生死邂逅大西洋:“舍尔”号与HX-84船队的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