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杂谈五:芈越、纳西族

原标题:杂谈五:芈越、纳西族

一、芈越不同于姒越

《世本》、《史记》或其注释中,所述芈越是指楚王族的一支,被中原诸侯用来泛称楚国,类似的蔑称还有蛮夷。早期文献说得很清楚:芈姓越,与楚同祖。这跟楚熊渠(?―前877年)封少子为越章王有关,它是西周晚期的事。此后的楚王,都是越章王的后裔。

《史记·越世家》、《吴越春秋》则说越王勾践为姒姓:夏少康封庶子于越,号无余。这与芈姓越不是一回事。今人所说的芈越与姒越,夏朝涂山与会稽,永远也不能与古籍、考古相统一。有些砖家把自己绕在里面,以至烧坏了脑子。少康封庶子之越以及东夷,都在夏的疆域内,比如史载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在太康仲康时夺权与杜康造酒传说。 《路史·后纪·炎帝上》曰:“炎帝神农氏 ,姓伊耆 ,名 轨 ……其初国伊 ,继国耆 ,故氏伊耆 。”我推测,夏朝的姜姓伊耆国在黄河中下游且耆国近太行山,姒越(注意,少康之子与国民不一定同族)也不会太远。《淮南子·地形训》曰:“ 诸稽 、 摄提 ,条风之所生也。”孔子所说的会稽与防风氏也可能不在今天的绍兴。现在只知道,周朝时期的部分扬越(杨越)、于越,在汉水上游与楚国有接触。商晚期的太伯和仲雍奔吴,也有一部分于越、扬越相随,有关虞夏时期的传说,就是这些人一路传播到南方的。

姒姓越在夏朝以后的传承很难考证了,司马迁时代没有汲冢书与后来出现的大量考古资料,他写虞夏的人与事,多采用耆老传说。秦末汉初的赵陀也称南越王,没有人说他是夏禹的后裔。司马迁说勾践是夏朝少康后裔,是根据史籍还是采用传说,目前难以定论,只有等待夏王族与越王DNA检测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河姆渡文化与山东丘陵乃至辽河平原的新石器文化都有关联”,良诸文化等也表现出明显的南北融合特点。推测存在两种可能性:(1)百越的大本营在南方,古越人创造了河姆渡、良诸文化;(2)五至七千年前的南北彩陶文化、玉文化的传播,对应同一支或两支北方人口的南下与北上,部分越人在大洪水期间伴随北上。两种推测结果均肯定,第一次大洪水之前,南北文化交流通畅(最可能是水路,包括海路),只是创建南方文明的的主体不同。到底是部分北人南下传播了彩陶、玉文化,还是由东夷人南下传播,目前还难定论。彩陶、玉文化在五到七千年前,已在东西蒙古草原及东南沿海传播开了。

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在大洪水后,部分类贾湖、大汶口人的大个子南迁,或隔离于东面岛屿(海岱文化?),而一部分小个子南人在第二次大洪水时北上。我在前面说过,前者就是波利尼西亚这类人的前身,在两次大洪水期间掌握了航海技术,此后南下或散布于南太平洋。这样就能解释,越人与他们文化相近却体格差异很大,也能解释纹身、凿齿文化以及射日传说的传播,甚至包括山东焦家遗址墓葬与达尼人剁手指陪葬习俗(部分人后来与非洲人有混血?)。总之,在六千年前的山东河南,人口类型与今天会有区别,也不排除存在近似西方类型。夏朝时的东夷,明显不同于秦汉时的东夷。

我曾经在某网帖中肯定了谭其骧、佘太山先生,却说沈长云教授只是触摸到边缘了。是因为当代专家绝大部分能力不足,只有沈教授很早就意识到黄帝族异于当今大部分汉人,但沈长云对戎狄概念也是很混乱。

二、纳西族的原居地

今人大多认为纳西族为古羌人,原居地在青海湟水一带。然而,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俗学者和士华的研究结论是:“我们纳西族与凉城的渊源有近4000年的历史,凉城是我们纳西族先民曾经居住的地方,纳西族先民董术之战即黑白之战的古战场就在凉城;纳西族神山、神海、神石、神树“东巴四圣”都在凉城县;一直到现在,每一个纳西人去世以后,纳西族东巴都要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到凉城县永兴镇的老虎山,纳西语叫‘邛纳若罗山’的地方,让死者的灵魂与纳西族老祖宗相聚。”

此凉城在内蒙古的阴山东南侧,西汉中期这里仍然存在汉朝与匈奴的拉锯战,它与我寻找夏朝涂山地名变迁路线也较近。从时间上看,四千年前的黑白之战发生在夏初。和士华的以上说法似乎可信,一是证实炎黄族的扩张,它对研究黄帝族的兴起,以及厘清老虎山、海岱、龙山文化的关系,说不定是突破点;二是说明纳西族与彝族不同,前者与初夏有接触但主要是对抗,后者与夏人有深度接触却脱离了商周主流。

更值得注意的是:纳西、普米、彝族等,都存在玛雅人的卓尔金历(20×13=260天/年),而且记时起点在1.5万年前,这与象雄文明也相符!

下面左图出自“围子”的中国史——先秦城邑七千年大势扫描,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教授。

杂谈五:芈越、纳西族谅城县与龙虎山文化遗址

我推测,第一次大洪水把黄河下游破坏殆尽,仰韶系人口受到重创而向北或西北收缩,龙山文化人口乘机扩张。第二次大洪水后,北方人口与南方北上人口既有融合又有冲突,交叉区域应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上游(包括汉水流域)。凉城县老虎山遗址的东北不远处是商都县,商都这种地名不会是空穴来风,绝对是千年尺度的传承。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在左下方,河北涿鹿县有西汉以前的黄帝陵。中山国的迁徙路线似乎也能反映河北与陕西这两处黄帝陵以及涂山地名的的变迁,比如山西晋中市就有涂水。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