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凉山彝族谱系文化的民族学意义—附史领惹古氏族的系谱简要内容

原标题:凉山彝族谱系文化的民族学意义 —附史领惹古氏族的系谱简要内容

凉山彝族谱系文化的民族学意义

——附史领惹古氏族的系谱简要内容

2016-05-28 15:28 甲巴伍合 贾司拉核 (本文原载:《凉山彝学》2015年第2期)

彝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分布在我国西南部的云、贵、川、桂四省区,据彝文史书《勒俄特依》和毕摩文化《毕次》的记载,大约在五千年以前生活在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先民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生活疆域的强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用于生产、教育、天文、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活动,还形成了以男性名字续谱的习俗(汉称“家谱”,彝称“撮次”)。这个家谱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为彝族社会中父系血缘家支集团的纽带,自然也成为这个群体进行社会活动的指南。经过长期运用这一家谱不仅是排列家支男性成员名字的谱牒,而且载入了与这一家支有关的历史文化素材,因此彝族家谱也是彝族社会发展史的真实记录,为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十分完整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汉文史料无法代替的。说句实话,在整个地球上,每个人,每个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家族意识,而家谱在西方国家叫“谱牒”,中国汉民族中皇帝的家谱叫“玉牒”,中国彝民族中称为“撮次”,只因家谱是维系代代相沿的一个最好的表征,可以说也是打开沉重大门的一把精巧的钥匙。

人类社会一般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漫长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民族学家杨堃教授说:“在人类大约三百万年的历史中,它占去了大约二百九十九多万年”。(《民族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184页)。父系氏族制社会,为原始社会末期,它处于原始社会趋于解体,奴隶制社会萌芽和开始形成的历史转折阶段。这个历史阶段,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是“一种制度在逐渐消失,另制一种度逐渐出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其两种制度又长期并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第514页)如古希腊经过改革氏族制度,到梭伦于公元前594年继续进行改革并基本完成时,其氏族制和奴隶制两者并存的现象,还经历了近两个半世纪的时期。在古罗马,也曾存在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和以地域及财产为基础的国家相并存的现象,而后者在约二百年间才逐渐取代了前者。刘尧汉教授曾在《从凉山彝族系谱看它的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隶制》中说:“两种新旧制度并存的情况,在凉山彝族的社会历史环境里,更显得突出,其两种制度并存的时期也相当长久。”(《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159页)这一论断正确地阐明了凉山彝族社会性质,而事实上,凉山彝族社会历史的客观存在就是如此。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凉山彝族是由贵族黑彝奴隶主分割统治,而黑彝奴隶主的统治是靠父系氏族血缘关系网作支柱,得以维持其统治地位。所以,它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父系氏族制组织的基本形式,这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说明了凉山彝族的社会历史尚处于父系氏族奴隶制时期。

一、凉山彝族父系氏族奴隶制的基本特征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制度,亦称“奴隶占有制度”;即第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些生产工作者就是奴隶主可以把他们当作牲畜来买卖屠杀的奴隶。”(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50页)解放前的凉山彝族中占人口百分之五左右的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奴隶主对奴隶不仅占有其人身,同时还任意驱使、买卖或处死。但是,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实行野蛮的统治,是依靠以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父系氏族制度;近百个互不隶属的黑彝父系氏族,是套在广大奴隶脖颈上的沉重枷锁。而其父系奴隶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