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子不语怪力乱神”别解

原标题:“子不语怪力乱神”别解

“子不语怪力乱神”别解

《论语集释》书影

浩子

凡读过《论语》的人想必都熟知“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论语·述而》)《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太史公也写下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释何为“怪、力、乱、神”及孔子为什么不语“怪、力、乱、神”时引王肃语:“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也。”裴骃接着又引李充语:“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于邪,无益于教,故不言也。”

到了南宋,朱熹解释何为“怪、力、乱、神”及孔子为什么不语“怪、力、乱、神”时说:“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故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孔孟的诠释,朱熹是权威人物,他的话是有分量的。但分量有时并不代表正确,也并非不许他人质疑。在释何为“怪、力、乱、神”及孔子为什么不语“怪、力、乱、神”时,朱熹与裴骃的诠释大同小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无益于教,故不言”。拿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搞封建迷信,加强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整饬老百姓的思想,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把孔子抬出来,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直接为政治教化服务,今天,我们不得不服膺汉武帝超凡的识力。

考察《论语》,细心地读者不难发现,孔子并非不语“神”,而是多次语“神”: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亦语“怪”。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谈神论鬼是个热门话题。因为人们经常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祭天神、山川之神、土地之神及人鬼(祖先神)。鬼神是人类的精神主宰,它至高无上。宗教活动中,人们免不了谈神论鬼。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成书时,孔子已故。书中少许内容甚至是再传弟子的笔墨,孔子生前到底说没说某些话今人已很难查证。孔子若真不语“神”,在下冒昧的揣测,与其出身有关。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太史公在这段文字中给后世人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孔子是叔梁纥与一个姓颜的女子私通后生的。这就触及了孔子的隐痛——他父亲与姓颜的女子野合后,想生一个儿子,便到尼丘祷告,求助于神灵帮助,神灵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世间便有了孔子。这一年是公元前551年。

大概是想到自己的出生与父母祷告神灵有关,更主要的是自己是父母淫奔野合的产物,对孔子而言,这无疑是最致命的软肋,亦更具有强大的反讽意味,他不免羞愧、自卑,自然就忌讳谈论神灵了。

当然,这仅仅是依据文献的一种揣测,不足博方家之哂笑,聊以供同好之解颐。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