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开讲啦”:一个红军师的红色基因传承课

原标题:“开讲啦”:一个红军师的红色基因传承课

“开讲啦”:一个红军师的红色基因传承课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组织实弹射击演练。李康摄

为什么要“开讲”,讲给谁听

张彦超傻眼了,在火车上“哐哧”了三天两宿,面前的大西北比东北老家还荒凉。即便当初是为了父母“奖励一套房”的许诺才来当的兵,此刻他也悔青了肠子。

来到这支创建于陕甘边区的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第二天,恰逢全师开展“每月过一次‘红军日’、吃一次‘红军饭’”活动。

张彦超看着前面排队的战友每人只领到两个窝窝头、一根红薯条、一碗南瓜汤和两份青菜,内心好失落,忍不住抱怨:“都啥年代了,还吃这?”

“坚持每月吃一次红军饭,这叫忆苦思甜,告诫大家不可忘本。这是咱们师传承红色基因的独特做法。”指导员周旭给所有新兵解释道,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不能忘记红军前辈为后辈吃过的苦、流过的血。

军装没穿几天,张彦超开始觉得“此地不宜久留”,队列行进要高唱《红军师战歌》,对这些“老调旧词”,他不愿开口;每天点名,还要高呼“红军师精神”,尽管骨干们个个喊得震天响、暴青筋,可他就是无动于衷,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浪费生命”。

每逢连队集体学习红军师战史、团队战斗历程和英模故事,他总开小差,课后和同年兵嘀咕:“早就不打仗了,反复讲、讲再多,不还是那样?都是在做‘无用功’。”

一度,他还摸着后脑勺那道一厘米长的伤疤,在战友面前炫耀:“以前在台球厅与别人干仗留下的。”

以前的事成了张彦超与同年兵茶余饭后的谈资。入伍前,他在家练过几年武术,因为脾气暴躁,经常与人吵嘴打架。在同年兵看来,张彦超还真不是吹牛,他那一言不合就要拌嘴的暴脾气,干仗留疤再正常不过了。

入伍不到半月,因为洗餐盘溅了一身水,张彦超就把另一名新兵给打了。头一天的事还未平息,他又和一名副班长吵了一架……

一来二去,张彦超“火”了!且不说营连干部找他谈了多少回,就连团领导和机关干部也来了好几拨儿。那几天,他听得最多的就是:“要严守纪律、团结同志,切莫忘了红军师的优良传统……”

啥是红军师的优良传统?他没有耐心思考,只是简单地认为不吵嘴、不打架就万事大吉了。

“这些现象极大影响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必须从根上解决。”负责新兵训练的师领导坦言,全师每年征收几千名新兵,像张彦超这样的兵并非个例。

某团战士徐经栋,入伍前,因为太“调皮”“任性”,被父母强行送进部队。在家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到新兵连第一次洗衣服,便问班长为什么没有洗衣机?

新兵连安排多次革命传统教育,徐经栋总觉得“没必要”,听起来没啥新鲜感。每逢连队组织购物,他总会多揣上几个塑料袋,回来时大包小包塞得满满当当。离家不到个把月,他就打电话向家里要过3次钱。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青年官兵对党史军史、民族英雄知之不多,学习兴趣不浓;对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和英烈的先进事迹知之不详、理解不深。

“搞‘开讲啦’,重在追忆峥嵘岁月、激发强军动力,重点是传承红色基因。”该师领导介绍,他们借鉴电视节目模式,组织了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争当红军传人”的“开讲啦”活动。

借助线上平台和线下舞台,他们依托师团历史沿革,将“开讲啦”分为“英雄篇”“战斗篇”“生活篇”等10余个类别,从不同角度启发官兵对“红军师优良传统”的认知和感悟。

某团负责这项活动的吴照光干事坦言,虽然“开讲啦”活动融合了传统模式和新兴媒体,从课堂延伸至训练场、生活圈乃至网络圈,但是究竟在官兵中能收到多大教育效果,刚开始他们心里也没底。

“讲师”都是谁,影响了谁

新兵下连,张彦超被分到了“十颗红星炮班”所在的二营四连。

头一天,张彦超跟着队伍走进连队荣誉室,准备听一听“十颗红星炮班”的战斗故事。

抬眼一瞧,讲解员是位军姿挺拔、面庞黢黑的上等兵。

见人到齐,上等兵“啪”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自豪地说:“我是连队荣誉室解说员,涂兵。”

在张彦超看来,虽然这个兵身高和年龄都跟自己差不多,但明显感觉到他比自己沉稳干练,有十足的兵味。在接下来的听讲和参观中,他一直在观察涂兵。

时隔几天,涂兵竟然出现在“开讲啦”台上。原来,经过报名申请、试讲评分,涂兵顺利入围,成为一名“开讲啦”士兵讲师。

这堂课,涂兵以“我们这个时代的兵,能否打赢当年那个时代的仗”为题,用战斗故事拷问在场的每个人,博得阵阵掌声。结束时,坐在前排的张彦超看到了他右手腕那道长长的疤。

当晚,张彦超在床上辗转反侧:“涂班长原来也和我一样,以前是个爱打架的主,可看他的样子不像啊!”

“这是夏天在团‘砺剑杯’比武竞赛时划破留下的,要没这点意外,我准拿第一!”说这番话时,身旁的张彦超看到了涂兵眼睛里透着一股杀气。

随后的日子,张彦超发现连队每名老兵都和涂兵一样,在冰天雪地里练得浑身沾满泥水。可回到连队,大家放下器材,就会立即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老兵们说:“这就是我们红军师的传统!”

在“开讲啦”之“连队篇”——“寻根·手续连史”活动中,张彦超发现身边的老兵都特别认真。他们分别查阅资料、寻找连队英模、访问在连队工作过的老前辈或家属,寻找他们背后的感人故事……

很快,张彦超发现,只要有感而发、有话想讲,且能讲得入情入理,人人都可以申请上台当讲师“开讲”。

“‘开讲啦’让我觉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从那以后,连队官兵发现张彦超就像变了个人,除了用心唱《红军师战歌》、高呼“红军师精神”外,他一有空闲就翻看《红军师战史》《红军师英模谱》,还盘算着参加下一轮的“开讲啦”讲师资格评选赛……

那年春节,连队特意为每名官兵录制了一段拜年MV,并拍摄了生活照片,与连队翻拍的历史照片一并寄给官兵家人。除了这些新年礼物,远在吉林松原的家人还破天荒地收到了张彦超寄来的1000元钱。让全家人不敢相信,以前那个“除了开口要钱,几乎不跟家人说话”的孩子“像变了个人”。

“是红军师的优良传统改变了我。”张彦超说。

如今,已当上“十颗红星炮班”副班长的张彦超成了独具特色的“开讲啦”讲师,他用手绘、漫画、串烧等形式反映革命英雄故事,让不少曾经和他一样消极低迷的战士燃起对师团历史的浓厚兴趣,有的同志还成了弘扬红军传统的新媒体好手。

“开讲”还可以怎么讲,讲些什么

去年,该师某装甲团三位官兵历时31天重走铁骑征战路,他们途经8个省区、21个县市,累计行程14700余公里。

“带回来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让我们教育授课底气更足了。”某红军连指导员苏一洲感触颇深:往年搞教育,仅有的那点团史被颠过来倒过去地说,有些内容还无从考证,自己开口都有些“心虚”,怎能让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官兵信服?

确实,往常会有官兵在网上调侃:“指导员讲的还不如我在网上搜的多呢”“都说历史久远、战功卓越,可咋就这么‘一丢丢’团史,在师史馆占的分量忒轻了”“授课搞来搞去,还不都是那么回事,大同小异”……

面对新一年的主题教育,苏一洲翻着补充后的史料,陷入沉思。

该连在解放兰州战役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久攻不下之际,连队官兵扛起尖刀连的大旗冲锋,在敌火力猛烈扫射中伤亡惨重,但还是一鼓作气最终拿下了城楼周围的碉堡,被当时西北野战军授予“插入敌腹英雄连”荣誉称号。

从牺牲遭重创到血脉再赓续,峥嵘岁月让这支红军部队的理想坚如磐石、筋骨更加硬实。历史需要回顾,基因需要传承。苏一洲讲道:“我们必须最大程度、最大深度地铭记历史,撇开自以为是的荣耀感,摸清新时代官兵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厌烦什么,以新的方式传承好发扬好厚重的传统。”

张彦超的同年兵褚浩,起初也是一听历史就抵触,每次辅导授课被点名最多的就属他。可自从师里为基层红色营盘建设量身打造的数字电视、新媒体、VR体验、在线教育、心理疏导“五个中心”正式上线,他不仅成了“忠粉”,一有空就挂在网上与战友讨论、研究红歌,还申请担任管理员,把红色故事以动漫、漫画、说唱等形式分享给战友。

“‘大水漫灌’的教育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代官兵的‘口味’。”该师宣传科科长张山群说,现如今的战士见多识广,简单地讲历史他们往往不感兴趣,倒不如那些有才的官兵,把战役战斗编成歌曲、把英雄壮举编成口号更能入心入脑。

某红军连上士刘贵伟带着骨干们对照新大纲研究自行火炮外训方法,摸索出六七种训练模式。那阵子,他们天没亮就钻进车库,到了开饭时间还在忙碌。

原来,他们每个人都以一位英雄人物为榜样,发誓“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就像刘贵伟在“开讲啦”中说的那样:光荣传统只有体现到工作、训练、生活等方方面面,这才有意义。

借着师团创建的新媒体平台,像苏一洲一样的带兵人,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搬到了训练场上、搬进了生活之中,让官兵每遇一道坎都会自觉对照前辈的故事,鼓足勇气,咬牙拼命闯过去。

“传承红色基因,实战化训练是最好的平台,急难险重任务是最好的检验。”不久前,师属某团炮兵分队临时接到实弹考核任务。他们突进百余公里至陌生山地,取得“首发命中、全部覆盖”的优异成绩。

凯旋路上,官兵们伴着夕阳,异口同声高唱《红军师战歌》,那歌声如此嘹亮、如此振奋人心。

朗诵、演讲、战例讨论,DV、动漫、谱曲作词……在这个师,越来越“潮”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实的“开讲啦”内容,让官兵触摸历史、感悟现实,勇做红色基因传人。(李康 鲁博 记者 颜士强)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