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

原标题:宣笔纵横 蝉蜕龙变

宣笔纵横 蝉蜕龙变

——论中国宣笔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吴世新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72期

宣笔,是中国古代传统文房四宝之首,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技艺传承历史。泾县唐代隶属宣州总管府管辖,所产宣笔主要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宣笔被历代誉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而驰名中外,2009年“宣笔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三兔”牌宣笔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现已被确定为全国三大名笔之一,并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宣笔之乡”特色区域荣誉称号。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

一、宣笔生产的地理环境

泾县属皖南山区,隶属安徽省宣城市,素以“汉家旧县,江左名邑”而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为泾县全貌。唐代诗人李白遨游泾县时作诗赞道:“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左右。境内有大小河溪146条,江河面积达22平方公里。泾县境内“崇山箐密,林木古茂”,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面积870120亩,森林覆盖面积达65%。其竹子种类主要有:笙竹、紫竹、水竹、猫竹、淡竹、苦竹、油竹、斑竹、天竹、凤尾竹、茎竹等。为制作传统宣笔提供了良好的天然资源。

泾县野生动物兽类较多,据清嘉庆版《泾县志》记载:主要有虎、豹、豺、鹿、獐、麂、狸、狐、獾、猴、野猪、兔、松鼠、獭、玉面狸等几十种野生动物种群,为制作传统宣笔创造了极其难得的制笔笔料来源,这也是宣笔问世以来的独特优势所在。

特殊的地理环境、适时的气候条件、独特的竹种资源、奇特的兽类毛料为制作传统宣笔创造出良好的天然独特优势,为宣笔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而纯正的原材料来源,从而确保了中国传统宣笔的奇特品质和历史地位。

、宣笔生产的分布区域

二千多年以来,宣笔产地主要分布在皖南中山地区一带。唐宋时期宣笔生产主要分布在宣城、泾县二地,明清时期则主要分布在泾县、宣城、池州、徽州等地。解放前夕,由于社会动荡、销路受阻,传统宣笔生产逐渐呈现出萎缩状态,濒临停产倒闭的边缘。

建国后,传统宣笔制作技艺在地方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扶持下,很快得到恢复。宣笔生产首先在宣笔的发祥地——泾县安吴一带恢复生产,成立了“泾县宣笔厂”。随之扩展到泾县境内安吴、黄村、茂林、厚岸、晏公、丁桥、城关等地。现有宣笔生产企业及作坊三十余户,年产各种类宣笔630余万支。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转变,传统的宣笔生产和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泾县所有宣笔生产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已全部转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投资经营模式。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已成为泾县宣笔生产发展的主要趋势。

、宣笔技艺的历史渊源

宣笔技艺源于秦代,盛于唐宋,产于泾县。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精选毫料、手工制作、质高品优,被历代誉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而驰名中外,为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首。

据唐代韩愈《毛颖传》中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秦大将蒙恬奉命南下伐楚国,途经中山地区,见此地山兔较多,毛长可用,遂命工匠取山中兔毫,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据查《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毛颖传》中所提到的中山地区,即今安徽省宣城泾县一带的山区。故蒙恬取中山兔毫所制造出来的秦笔实为中国宣笔的祖先。因此,蒙恬也被历代尊为中国宣笔制作的祖师。

毛笔在中国古代称谓不一,说法各异。据史籍记载:战国时期,楚国称笔为聿、吴国称笔为不律、燕国称笔为弗,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才统称为笔,史称一直延续至今。据徐炬明《事物原始》一书记载:“蒙恬以竹为管,以兔毛为毫”。确定以竹为管,以兔毛为毫的原理是历史上宣笔的制作技艺,其优点是将笔杆一端镂成腕状纳入兔毫,使笔头可以保持浑圆的状态,更利于吸墨和书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传统制笔模式一直沿袭至今,从而展示出宣笔位于“文房四宝”之首的牢固地位。

宣笔的技艺传至汉代,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改进,笔身装饰十分考究。“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不象牙,极为华丽”。魏晋时期,宣笔制作基本传承汉制风格。唐代是宣笔发展的鼎盛时期,宣州一举而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并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作为“贡品”献奉朝廷。因唐时泾县属宣城郡管辖,所产毛笔主要在宣城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紫毫笔》称赞:“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尤其唐代宣州制笔名家诸葛氏、陈氏二族的制笔技艺,更是名扬神州,世谓珍品,争相求购。宋代宣笔世家诸葛氏所创制的“无心散卓笔”,被书法家梅圣俞称之为“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而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宣笔史上的一支劲秀。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

宋末元初,由于朝廷偏安,战乱频繁,迫使宣笔技工们为谋求生计而不得不四处逃难、流离失所、改谋它业。其中一部分宣笔技工逃难到徽州一带,依附于徽州制墨业而求生计;一部分奔走于江浙等地,加入刚刚兴起的湖笔制造,使传统以兔毫为主要原料的宣笔技艺与湖笔取山羊毫为主要原料的两种制作技艺,有机结合为一体,推动了湖笔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导致宣笔技艺失去根基,其历史显赫地位逐被湖笔所取代。但在皖南各地,仍有小批量零星散制生产,尤其太平、歙县一带,“聚换各千余家,强半攻其业。”其规模超过湖州,只是外传受阻,鲜为人知。直到明清时期,宣笔技艺才逐渐恢复生产,重新得到广泛传播,宣笔再度展示历史风采。期间,泾县仍有“风振堂笔庄”、“陈广良笔墨坊”、“吴志福笔店”等制笔作坊八家。所制宣笔就近在学馆书院及附近集镇销售,以满足当地旧时学童启蒙之日持毛笔参加孔夫子的旧规和文人学士书写之需。

建国后,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帮扶下,组织当地失散的宣笔老艺人,搜集整理传统宣笔生产技艺,先后组建了“泾县宣笔厂”、“泾县文华宣笔厂”、“泾县鹤岸堂笔庄”、“泾县儒墨笔庄”、“泾县官塘宣笔厂”、“泾县听竹阁宣笔厂”、“泾县楚中山宣笔厂”、“泾县龙华宣笔厂”、“泾县三九宣笔厂”等几十家宣笔生产企业,使传统宣笔生产技艺在宣笔的发祥地——安徽省泾县又重获新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泾县宣笔厂生产的“三兔牌”宣笔先后荣获省、部优质产品及“金奖”等称号。

、宣笔制作的工艺流程

宣笔生产历史悠久,选料严格,技艺独特,传统手工制作,为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首。宣笔制作主要是以精选皖南山区的兔毛、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等为毫,经过九大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而精工细作制成。其生产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内容:

1、笔料

笔料工主要是根据收购来的山羊毛、山兔毛、黄狼尾毛、石獾毛以及笔杆、牛角等主要材料进行分类,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无锋等区别整理归类,防止混杂,以备取舍选用配料。

2、水盆

水盆又称水作工,是宣笔制作过程中最为复杂而关键的工种。主要分为理毛→去油脂→并片→齐毫→切毫→兼毫→整毫→兼寸→整寸→合寸→圆笔→盖笔→上盘→晒笔头→扎笔等十几道操作过程。

3、制笔杆

制笔杆主要是挑选合格的笔杆,按规格分清颜色,粗细一致,外表圆直,其直径、圆度、杆长均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剔除有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劣质笔杆,以确保笔杆配备的质地要求。主要有以下工序:下料→车管→接管→接挂头。

4、装套

装套是将结头扎好成串的笔头和精选的笔杆,由装套工按照一定的规格型号进行仔细装套。装套主要包括装笔杆和装笔幅两部分组成。主要工序是:齐头→起线→扎线→磨口→打眼→装笔头。

5、修笔

修笔又称之为择笔,是宣笔制作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要求十分精细复杂,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产品质量的优劣好坏。一般要经过以下工序:焊笔→梳理→蘸胶水→剔除杂毛、秃锋→修整成型→日光晒干。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

6、镶嵌

镶嵌就是将湘妃竹、凤眼竹、罗汉竹等竹梗和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作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或有机玻璃等进行镶嵌,使笔杆造型具有美观典雅、富丽华贵的气势。宣笔的镶嵌主要分为锉、锯、镶、刨等工序。

7、刻字

笔杆刻字是宣笔生产中功夫极深的一个工种,需要极好的文学修养、刀工技艺,对不同书体都要熟练掌握。刻字工主要是依照不同产品规格造型的需要,在圆笔杆上刻上各种书体的笔名及厂牌号,要做到字体排列均匀、大小一致、字间有序、镌刻达到不拼刀、不偏刀、不脱体、划头平整的多种要求。主要由点→划→垂→撇→捺→勾等刀工笔形所组成。

8、笔杆整直

笔杆整直,就是将弯曲的笔杆用温火烘软,用特制的工具整直,使笔杆达到圆、直的要求。

9、检验包装

检验,就是将成型的宣笔,按照一定的质量指标进行出厂前的最后逐一检查验收,以确保每支宣笔均能达到“尖、齐、圆、健”的“四德”标准要求。包装,就是将检验合格的产品贴上企业商标,装上套盒,包扎成型。

、宣笔技艺的传承谱系

泾县宣笔生产历史悠久,技艺独特。据史料记载:其传承关系可追溯到秦代,“蒙恬造笔”就发生于安徽泾县中山地带。唐宋时期是宣笔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主要制笔世家有诸葛氏、陈氏二大家族,因唐时泾县隶属宣州郡管辖,所产毛笔又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宋末元初,由于朝廷偏安,战乱频繁,导致宣笔技工们为谋求生机而不得不四处流散,致使宣笔显赫地位逐渐被浙江兴起的湖笔所取代。直到明清时期,宣笔生产才又重新恢复,再度一领风骚。

民国时期,泾县共有八家制笔作坊,主要集中在县城周围。其传承人物是以泾县城南“刘步云笔庄”最著名。该笔庄为前店后坊,手工制作。可年产宣笔六万余支。民国三十年前后,泾县又相继出现“汪锦云笔庄”和“青云笔庄”,“务本堂笔庄”、“陈氏笔庄”和“风官塘笔庄”等,宣笔品种多达100余种,年产十万支左右。解放后,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1960年初在泾县安吴兴建“湛岭毛笔厂”。1963年企业迁址扩建,改为“泾县宣笔厂”。上世纪七十年代,继泾县宣笔厂之后,厚岸、黄村二地先后创办“鹤岸堂笔厂”、“楚中山笔庄”、“黄村徽笔厂”。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县城、晏公、城关、丁桥、茂林等地新办了十几家制笔企业。这期间,宣笔制作涌现了一批技艺能手,如六十年代的凤云龙,七十年代的李云龙、章征龙,八、九十年代的汤良镶、陈翠花、张洪炉、伍森严等。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48名师生走进宣州区溪口镇张苏笔厂

目前,泾县宣笔生产企业及个体作坊共有三十余家,年产各种类宣笔630多万支,品种达400多个,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并时常作为珍贵礼品由国家赠送给国际组织和外国友人,深受用户喜爱。宣笔生产由于师徒相传,举族为业,经多年技艺传承,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和优秀管理生产者。宣笔技艺传承能手有佘征军、凤祥林、吴琼、黄凯、徐永龙、凤良玉等,宣笔生产优秀管理工作者有:陈翠花、仇三年、董凯、陈乔生、伍森严、倪忠红等。

、宣笔技艺的基本特征

1、地理特征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山青水秀,物种繁多,特别适于斑竹、苦竹以及山兔、石獾、黄狼等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为制作优良宣笔提供了极佳的自然资源优势。

2、原料特征

宣笔制作主要是选用盛产于皖南山区的紫竹(又名斑竹、湘妃竹)为笔管,这种竹杆节长茎坚韧,竹表呈紫墨色自然斑点,显得典雅大气、自然成色,不加任何装饰就显得清雅秀丽。山兔毫、石獾毫、黄狼尾毫是制作宣笔的主要毫料。皖南泾县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山多地少水源充足,是兔、獾、黄狼生长的理想场地,为宣笔取毫提供了丰富的动物毫料资源。

3、工艺特征

一是宣笔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赞词甚多,久负盛名,地位独特,唐宋时期创制的“鸡雉笔”、“散卓笔”,明代创制的“青花缠枝龙纹瓷管羊毫斗笔”,清代创制“金花黑管笔”、“象牙管笔”等更是独领风骚、无比媲美。二是九大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全系手工操作,师徒相传、精工细作、古存世风、世代承传、技艺独特,形成了固有的宣笔制作风格。三是宣笔选料、制杆、修笔等均采用日光晾晒,天然自成,不添加任何化学原料,亦不采用机械制造。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

4、产品特征

宣笔生产严格采用部颁行业标准,确保生产出厂的每一支宣笔均能达到笔锋整齐、拢抱不散、无虚尖无秃锋无弯毛、笔头平顺,盖毛均匀。笔杆外观不劈口、不袭斗、不劈杆、接位牢固。紧密无间,不破套。镶头套装平整光滑,不稀缝,不破裂,呈现出套齐、杆齐、笔身齐的标准。牛角配制做到口平眼正,杆身圆直,式样统一,刨细美观,无压斜凹凸现象。刻字做到端正,笔划清晰,字距恰当,大小一致,排列整齐,美观大方。每支宣笔均能达到笔头平顺,圆直光滑,盖毛均匀,笔锋整齐,拢抱不散,笔杆光亮,装璜牢固,典雅美观,无偏锋、虚尖、秃锋、乱锋等现象。

、宣笔制作的主要价值

宣笔生产制作为我国传统文房四宝之首,一经问世,就成为汉字的书写工具而迎来了汉字书写的一场革命,它促使汉字书写演变成一种艺术,实用与审美,立意与书意被交融结合于一体,充分体现出宣笔作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工具而显示出其历史的特殊功能效果。宣笔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传承价值

宣笔生产最早出现在秦代,确立了“以竹为管,以毫为料”的传统制作技艺。后经唐宋诸葛氏、陈氏家族世代相传,举族为业,使宣笔技艺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承主体,在其发明传世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之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众多的历史珍贵资料和历代书画艺术佳作得益于书写工具而传承于世,其功永载史册。

2、文化艺术价值

宣笔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一支高档宣笔能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于一体,价贵如金,世人难求。正如林散之大师题词赞到:“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亦佳。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制几支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谓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有后生家。”并说到“制笔有妙理,唯宣笔厂为得之。”虽然现代书写工具很多,但毛笔的书写功能效果是永远无法用现代书写手段所替代的。尤其是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离开了毛笔为书写工具材料就无法表达出艺术的理想妙味。

3、工艺制作价值

宣笔生产工艺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无数次笔工制匠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断创造、实践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笔操作规程,共分为九大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且每道工序均有详细的技术标准和制作要求。这是宣笔传承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宣笔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价值和丰富高超的传统手工创作价值。是确保宣笔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永芳百世的关键所在。

4、经济实用价值

宣笔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农民致富、弘扬文化、传承技艺、丰富市场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一,宣笔产业的发展壮大,解决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第二,宣笔生产原料的大量收购,带动了山区农民种植竹业和养殖山兔、石獾等产业的发展。第三,宣笔生产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中外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需求,高档宣笔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际友人并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新贡献。2009年,“宣笔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泾县宣笔厂制笔能手佘征军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兔”牌宣笔荣获2010年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并多次在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全国文化用品博览会以及国际徽商大会上荣获金奖,多次在国内重大赛事活动中进行“宣笔制作技艺”现场展演,赢得中外来宾的交口称赞。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

宣笔传统制作技艺主要采用山兔毛、山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为主要原料,选料严格,制作精良,毛纯耐用,刚柔相济,挥毫自如,规格众多,性能各异,适用不同书法绘画风格的艺术创作之需,还可根据书画艺术家不同的创作要求,专制具有个性特色的宣笔。如根据陈大羽先生意见仿制的“安吴遗制笔”,依照书法大家林散之意见特制的“长颈鹿笔”、“鹤颈笔”,按照亚明先生意见创制的“北尾合毫斗笔”,听取赖少其先生意见设计的“古法胎毫笔”,根据刘海粟大师意见而特制的“莲蓬斗笔”等。中国书协主席舒同曾为宣笔亲笔题词:“笔走龙蛇、墨铸情渲”,中国美协主席吴作人亲笔题写:“中国宣笔”,刘海粟大师赞到:“宣笔纵横、蝉蜕龙变”。林散之先生在其《林散之序跋文集》中写到:“余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为‘鹤颈’、‘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故题词:“制笔有妙理,唯宣笔厂为得之”。

(作者系泾县中国宣纸协会常务副会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