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狱卒都会放一恶心之物,囚犯看到却很感激

原标题: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狱卒都会放一恶心之物,囚犯看到却很感激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古代社会视人命如草芥,统治者们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能将人处以极刑,甚至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事实上,这些印象都是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施加给我们的偏见,真实的历史上,古人非常尊重生命,或者说是敬畏生命。所有被官府判处死刑的的人,都是需要层层上报的,大理寺和慎刑司都会加以复核,最终交由皇帝亲自审核批准,这才可以行刑。因此,影视作品里那些县太爷都能下令处死犯人的情节,纯属桥段。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狱卒都会放一恶心之物,囚犯看到却很感激

▲影视作品中的“诛九族”场景

不过在判刑之后,除去犯“谋逆”“大不敬”等重罪的人可以立即处死外,一般的罪犯都要关押一段时间再处决,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秋后问斩”。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原因或者讲究呢?在古人看来,这其实是为了顺应天意,秋天给人肃杀之感,秋分之后入冬之前的这段时间,万物都开始走向凋零,选择此时将罪犯斩首,和自然发展规律刚好吻合。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狱卒都会放一恶心之物,囚犯看到却很感激

▲清末刽子手邓海山旧照

至于处斩当天,同样有许多规矩,比如行刑时间一定要在午时三刻(即11点45分),只有这个时间点才最适合。在古人看来,午时三刻是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选在这个时间行刑可以避免罪犯冤魂留在人间继续祸害。另一方面,官府对于负责负责行刑的刽子手也有一些要求。要知道,古代砍头并不像影视剧中所演的那样把头直接砍断——恰恰相反,古人很重视保留全尸,因此刽子手在行刑时必须十分拿捏好力道,既不能使头身完全分离,又必须要一刀毙命,以免让罪犯在死前遭受巨大痛苦,这显然非常考验刽子手的刀功。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狱卒都会放一恶心之物,囚犯看到却很感激

▲明代牢房旧址

所谓“见微知著”,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其实还体现在罪犯的最后一碗断头饭上。“断头饭”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当时战争频繁,战胜一方往往都会把俘虏活埋或者杀头,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最先立下了“断头饭”的规矩,让这些士兵在死前能好好享受完最后一顿饭。随着时间推移,楚庄王创立的这个规定逐渐被用于死刑犯身上,而且还被历代统治者沿用。宋朝时期,朝廷更是制定了详细标准,明文规定饭菜价格不得低于5000文铜钱,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这顿饭可以说是相当豪华。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狱卒都会放一恶心之物,囚犯看到却很感激

▲清朝犯人旧照

不过对于大多数死刑犯而言,这顿“断头饭”再怎么豪华,其实他们都没有胃口吃下去。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断头饭”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碗米饭配上鸡鸭鱼肉。狱卒在给罪犯送去断头饭之前,一般都会往碗里面放一块血淋淋的生肉,看上去非常恶心,根本吃不下去。事实上,这种有些奇怪的做法与民间传说有关,相传人去世以后,会被牛头马面引到地府,经阎王批准转世轮回后就需要到奈何桥向孟婆报道,孟婆身边有一条恶狗,这时候可以将生肉扔给恶狗,避免被恶狗干扰,在轮回转世时会更加顺利。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狱卒都会放一恶心之物,囚犯看到却很感激

▲被押往菜市口行刑的犯人

这种封建思想在古代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如果犯人发现自己的碗里有一块生肉,往往都会心生感激,在他们眼里,这块生肉显然要比那些鸡鸭鱼肉重要。时至今日,很多地区举办丧事和祭祀仪式时,也会在香案上摆一碗生肉,希望能用来招待各路神祇,保护去世的亲人轮回转世顺利,同时这也象征着生者对死者的祝福,蕴含着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古代刑罚与刑具》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