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一生争议不断,但在山西实行的一项政策,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60年5月23日,“山西王”阎锡山在台北去世,终年77岁。阎锡山生前曾写过多副挽联,嘱咐亲人在他死后刻在墓地附近,以表心志。在众多挽联中,有一副挽联最为醒目,“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这副挽联很好地诠释了阎锡山的一生,执掌山西38年一跃成为“山西王”,无疑是最辉煌的时刻。从1912年出任山西督军,到1949年离开山西,阎锡山一度把山西打造成全国模范省,“同侪之中鲜有出其右者。”
不过,时至今日,人们对阎锡山的争议不断,可谁也不能否则阎锡山在民国时期一个突破性创举,在山西实行义务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三次深入山西最底层调查义务教育情况,结果得到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的结果,
“……由于近年来政治动乱,上述计划几乎没能执行,唯独山西一省取得了异常引人注目的成绩……现在该省己有72%以上的学龄儿童入校就读。此外,还规定了25岁以下的成人文盲上成人业余补习学校,学习常用汉字、算术和公民常识。”
义务教育竟然达到了72%,这是一个惊人的比例,比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义务教育的比例还要高,阎锡山实在怎么做到的?两个举措:投入重金和政策得当。阎锡山向来抠门,但在教育上却投入重金,他认为“强迫教育,既为根本之要政,早办一年,即早收一年之效果。”
阎锡山担任督军初期,就专门召集全身各地官员,表达自己在全省实施义务教育的决心,并把各地义务教育开展情况列入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阎锡山还在山西省发行了一本名为《人民须知》的小册子,几乎人手一册。
为了确保不识字老百姓都能听懂,《人民须知》采用极其朴素的语言书写,阐述阎锡山施政理念以及国民教育。小册子用大量篇幅向民众阐述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需要有四年上学,这就名叫国民教育;凡上过学的人,知识就高了,身体也壮了,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又名叫义务教育;国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学,就要罚了还得上学,又名叫强迫教育。”
是不是很通俗易懂?阎锡山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对于那些无辜让子女辍学、拒绝让适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人民须知》里还规定了解决办法,处以家长1到5块大洋的罚金。
当然,在一些富裕地区出现了收学费现场,但是学费很低,“初级小学以不收学费为原则,但得视地方情形酌量征收,所收之数,每学期最多不得过1元。”正是这样的魄力,使得当时山西教育水平成为全国执牛耳。
参考资料:《人们须知》(阎锡山)、《民国时期的山西教育》
相关文章
-
康有为妻妾成群 为何力挺一夫一妻制
-
古人这七个优雅说法,原来指的是“红娘”
-
【我的名字叫建国】盛建国:“身残志坚,我始终记得要爱国!”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怎样喝才会醉?
-
甲午战争时期的中日水兵,精气神不同,有一张图片有邓世昌
-
【地评线】北方网评:山河无恙,可缓缓归矣
-
破解古墓长明灯千年不熄灭之谜:古墓长明灯奇闻
-
女人与花古往今来的芬芳故事
-
戴笠之死:“杀人恶魔”戴笠死于坠机
-
向忠发已经叛变了,为何还会被蒋介石枪决
-
公孙宝月和谁在一起?武神赵子龙公孙宝月结局
-
和尚科学家妙捞镇河铁牛
-
当年许世友找他比武,30多年后,许世友请他当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
解放战争时期“四个意识”的初步形成和体现
-
在造山运动中诞生的豫西山地——洛宁史话①
-
识字不多妇人怼蒋介石,他离开时头撞车门
-
假若你是这四姓氏,可能你非华夏子孙,而是九黎蚩尤的后代
-
赵义京:创造了平原地区伏击战的范例
-
韩信死因之谜 韩信的老婆是谁
-
李治为何将妹妹葬入“皇后陵”?专家发掘墓室后感叹:实在不光彩
-
古代皇帝出行为何身后总有两把扇子
-
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什么人物形象:生男性/旦女性(末生合并)
-
盘点水浒中十大食人的魔君
-
左宗棠“问鼎”的隐情 左宗棠曾想造反
-
王麓水:今天为国为民努力才能享受未来的幸福
-
武则天最后传位给谁?武则天传位是自愿的吗
-
他和一个小兵结为异姓兄弟,后小兵成为一代枭雄,他也享尽荣华
-
视力最好的鱼类,希望螈(看得远所以登陆/人类进化的功臣)
-
红色的印记|农讲所:中国农民运动精英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