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拿到银子都要咬一口?不会吃进细菌吗
古代人做生意,没有什么别的钱币防伪措施,好像用的最多的就是把银子拿到牙齿边上,用力地咬上一口。再在银子上留下自己的牙印后,心满意足地把银子往兜里一揣,乐呵呵地递上货品,一桩美妙的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不少古装剧中都有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人们拿到银子都会咬它一口,就像现在的部分奥林匹克冠军咬金牌一口那样,以这种看上去有点奇怪的方式来验银子的真伪。这时候很多观众就要纳闷了,为什么要咬银子?钱上细菌这么多,不会咬出病吗?牙不会疼吗?
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更何况是短暂地咬一下,按照科学原理来说,只要不是抱着银子舔、或者把银子含在嘴里吮,那应该就没什么大问题。不过,如果要说咬银子的动作只是小说或者影视剧里虚构出来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古代人还真的有咬银子的习惯,其目的主要还适用于辨别银子真伪。
但是咬银子并不是古人最主要的验钞方法,说到咬银子的方法,用得最频繁的还属民国年间吧。民国年间,我国的产银量大幅度提高,流通的货币种类中,银元的成分也逐渐居多了起来。再古早一些的时候,其实民间的大部分百姓很少用银元交易,因为银元算是高等货币,而铜钱则是比较亲民的币种。
相对来说,咬金子的比较多一点。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金子比较好造假,但银元就相对不会了。金子的质地软、色泽更偏近于铜,所以一般的铜铸假币如果不咬一下,就很难辨别它的真伪。而银子就不同了,银元只有纯银和杂银之分,虽说这两者都是银子,但含银量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除了咬元宝之外,还有这些被人们所广泛运用的鉴伪钞方式。
看色泽。杂银的色泽要比纯银暗淡,真正的纯银是泛着晶莹剔透的光泽的,银元宝里的杂志越少、关泽就越纯粹,整体看上去就越好看。但杂银就与之不同,杂银的色泽看上去也比较粗糙,较为劣质,用久了就会发黑而不是发灰。
掂重量。如果是道上资历比较老的生意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货币的真假了,根本不需要特地咬一口。重量是验钞的很重要一环,每种不同的金属有着不同的密度,而商人们和钱打交道习惯了,就能看出来一定价值的银子大概有多少,如果和他们预想内的有出入,这便有可能是杂银了。
像这样鉴伪钞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所以说在古代,人们虽然没有发达的防伪技术,但依旧运用了智慧来保证交易的公平进行。
相关文章
-
1768年,库克船长前往南太平洋执行了一项秘密任务
-
老照片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女影星看有你认识的不
-
华为任正非如此炫富令人发指:你赚一辈子,不够他交一次罚款!
-
珠峰“睡美人”冰封9年,数百人路过无视,只有一人做了件傻事
-
“埃及艳后”复原图曝光,美艳是传说,上位靠3大手段,1个太无耻
-
内蒙古出现18岁公主墓,与舅舅合葬,专家:一段千年的旷世之恋
-
韩国的国旗为什么是中国的八卦图案?
-
中美首次贸易:华盛顿生日当天,“中国皇后”奔赴中国
-
捷克曾为中国东北军专门设计了一支步枪,却因被德国吞并而停产
-
宋美龄当年访美,罗斯福夫人为何给她“差评”?
-
肯尼亚总统说了公道话,CNN主持人想抹黑中国碰了一鼻子灰
-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突破历史极值:水位仍在上涨
-
老照片1989年苏联首都莫斯科谁也没想到苏联就快解体了
-
湖南山村有一奇人,手里有一祖传秘诀,能让毒蛇言听计从
-
用拟态环境理论,分析蜀地"甲午必乱"的流言以及宋朝治蜀得失
-
龟甲阵:为何只在罗马军团盛行而没有被中原大军采纳?
-
民间故事:两轿夫走夜路,抬走一老妪,老妪:你俩有福了
-
抗战胜利后,抗日老兵把勋章埋地下,35年后挖出来成了这个样子
-
被移除课本的张衡地动仪是伪科学?中科院院士:不如房梁挂块肉?
-
颠覆认知:阿拉伯人波斯人贩卖黑奴史
-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中国核司令”程开甲说起这件事竟掩面痛哭
-
[多图]侵华日军中的骷髅中队却鲜为人知
-
骑兵的威力在于冲锋?错!骑兵的这些特长才是最厉害的
-
韩国出土一瓦片,刻着两个汉字打破认知,南朝中国也强到惊人
-
莱特兄弟为何成“专利流氓”?只要天上有人招手,立刻律师函警告
-
晚年李作鹏94岁的生日,林豆豆送了一份特殊礼物,让李老泪纵横
-
苏联矿井喷出“地狱烈焰”,部长命令:扔个核弹进去灭火
-
花木兰女扮男装12载,为何没被发现?看完这几个案例,或许就懂了
-
全球寿命最长的流亡政府,所做之事令人敬佩,国歌名字却充满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