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汉朝赐给此国一个难堪国名,600年该国后悔,改名并沿用至今

原标题:汉朝赐给此国一个难堪国名,600年该国后悔,改名并沿用至今

文/格瓦拉同志

从秦汉到晚清,在东亚、东南亚的“封贡体系”当中,中国无疑处在中心位置,是列国争相朝贡的对象,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名还是中国赐予的。在这些国家当中,日本最初的称呼“倭”或“倭奴”,便得自汉光武帝的颁赐。日本使用此国名约600年时间,直到唐高宗时期才正式改名。那么,日本为何不喜欢汉朝颁赐的国号?他们又为何等到600年后才改名呢?

汉朝赐给此国一个难堪国名,600年该国后悔,改名并沿用至今

中日间的交往源远流长,图为遣唐使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间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的许多小国便开始向汉朝称臣纳贡(“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见《汉书·地理志》)。等到汉武帝消灭卫氏政权,在韩半岛设立四郡后,向汉朝纳贡的日本小国一下子激增到30多个(“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见《后汉书·东夷传》),由此可见中日交往的盛况。

由史书记载可知,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便已经将日本称之为“倭”。而“倭”这个字是个不怀好意的蔑称,含有身材矮小、相貌猥琐的意思,这大概也是汉朝君臣在见到日本使者后的第一印象。不过将日本称之为“倭”,似乎还只是汉朝单方面的行动,却没有见到对方是否乐于接受的记载。日本心甘情愿地被称之为“倭”,还要等到东汉光武帝时期。

汉朝赐给此国一个难堪国名,600年该国后悔,改名并沿用至今

西汉时期疆域,当时日本被称为“倭”

史学界普遍认为,中日两国间正式开展官方交往,始于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彼时,日本列岛南部的倭王(注意:此处的“倭”依旧是汉朝对该国的称呼,该国自称极可能是“邪马台”)遣使朝贡,除了想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外,还希望能得到汉朝皇帝的册封,以此来增强自己在其他小国中的影响力。

对于倭国的请求,光武帝抱着怀柔远人的目的,很爽快地便答应下来,不仅封倭王为“倭奴国王”,而且还赐予他一颗“汉倭奴国王印”(“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见《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如果说“倭”在西汉时,还只是中国对日本的单方面称呼,那么自汉光武帝始,日本便开始接受“倭”或“倭奴”的称呼,而“倭奴”比“倭”更具有轻蔑、侮辱的含义。

汉朝赐给此国一个难堪国名,600年该国后悔,改名并沿用至今

“汉倭奴国王印”及拓文

这里要说明一下,汉朝对列国颁赐印玺时,如果在对方君王名称前不加“汉”字,说明是将它视为对等国家来看待,比如“匈奴单于玺”;如果在前面加“汉”字,则说明是将它视为属国。由此可知,日本在东汉时期正式成为中国的属国。

自汉以降,日本与中国的往来依旧密切,在曹魏时期,其君主卑弥呼还曾被明帝曹叡封为“亲魏倭王”(见《三国志·卷三十·乌桓鲜卑东夷传》),可见两国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而在南朝时期,日本不仅继续接受中国的“倭奴国王”封号,而且还被授予中原的官爵(比如刘宋时期,屡次加封倭王为使持节、安东将军),属国性质更加明显。

汉朝赐给此国一个难堪国名,600年该国后悔,改名并沿用至今

圣德太子执政后,意图跟中国平起平坐

从汉至隋,由于文化、制度落后的缘故,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天朝上国”,而将自己视为“蛮夷小邦”,自然便心甘情愿地使用中国颁赐的国号。直到隋炀帝时期,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上台,并任用圣德太子实施改革后,使得日本在文化、制度方面出现大飞跃,才使得其对中国态度发生转变,由极度恭顺转为追求跟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欲追求地位平等,最关键的举动,便是要去掉汉朝赐给它的侮辱性国号“倭”或“倭奴”,然后给自己取一个既容易记住,又高大上的名字,最终他们决定自称为“日出之国”。所以在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派遣小野妹子访华时,在其递交给隋炀帝的国书中,首行便自称为“日出处天子”,令炀帝大为愤怒。天皇获悉炀帝的反应后大为惊恐,不久又改自称为“东国”。

汉朝赐给此国一个难堪国名,600年该国后悔,改名并沿用至今

唐高宗时期疆域图,此时倭已改名为日本

不过,最晚在唐高宗时期,倭国还是将国名正式更改为日本(“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东夷传》)。好在“日本”对于中国来讲并无冒犯的含义,所以大唐皇帝并未追究,而是予以默认,但在私下里仍然称其为倭。日本作为国名被确定后,便一直沿用至今。

史料来源:《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书》、《隋书》、《新唐书》等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