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小年,说福

原标题:小年,说福

小年,说福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时间差别

目前来看,有的地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的是二十四过,为何会有不同呢?

早在宋朝,有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那个时候小年已经不分两天过。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到了清朝,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都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不过,在汉族民间,小年还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灶君历史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小年吃什么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小年,说福

福文化

“福”即幸福、福气。古往今来,关于“福”的内涵众说不一。

“福”字在甲骨文里,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的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福,佑也。”意为“福荫,福佑。”《左传·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福”取的就是这个意思。传统福字距今有几千年历史了,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春节有贴“福”字的习俗。每逢春节,中国人最喜欢把大福字贴在门扇板上。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一个庄重恭敬的地方,贴上福字,有迎福、接福、祝福之意。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表示过了小年,家家可以张贴对联、福字及年画,准备过大年了。每到这时,年味就很浓了!

日常生活中,常有“福”挂在嘴边,如福地、福利、福气、福相、福音,祝寿常说福如东海、福寿年高、福寿齐天、百福呈祥等。可见,“福”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

《礼记》有曰:“福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是多层面的福观念,以贯穿一生的幸福为目标,讲求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韩非子曰:“全寿富贵之谓福。”这是长寿加富贵的福观念。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在《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一诗中表达了他对福的看法:“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可见,他认为五福的核心是长寿、健康。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环绕寿字飞舞,彰显以长寿为中心的五福观念。

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地位的人对“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民来说,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战争或灾荒,能合家平安,生存下来就是“福”;商人却往往算盘黄金万两、财源茂盛达三江才是“福”;文人学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是最大的“福”;老年人把健康、长寿、有子孙膝下承欢看作是最大的“福”。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随着民俗文化的丰厚,“福”的内容也愈加丰富。“福”寄托着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憧憬。

小年,说福

对福的认识

古人对福的认识是现实的也是辩证的。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就是说,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对立的另一因素,祸、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在《太上感应篇》中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认为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靠人的努力去转化、维护,从而争取美好结局。

在吉祥图案中,福的基本图形标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崇拜的神,如天官、三星等神;另一类是借音阐义的吉祥符号和图形,如蝙蝠、佛手、云纹等。

过年贴倒福的由来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

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福字倒贴至今还在流传。但是人们对福字该不该倒贴其实一直有很大疑问,对“福到”和“福倒”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在民间,一些人会很讲究贴福字的顺序,必须先贴大门上的福字,而且这个福字要非常端正。不过,如果赶上前一年家里发生了非常不好的事,大门的福字就需要倒着贴了,借此来转转运气。而屋子里的福字就比较随意了,正着倒着都可以,因为福气都会留在家里。还有,在垃圾桶上的福字要倒着贴,意思是用倒福字来和倒垃圾相抵消。

小年,说福

迎春说福

福字包含四个含意:左“衣”旁意为有衣穿,“一”为有房住,“口”为有得吃,“田”有田地,有了“福”就可以安居乐业。

中国唯一带有“福”的省名,即福建省,省会福州也是唯一带“福”的省会,下属县市如福鼎、福安清等,都带有“福”字。

据东汉刘熙《释名》中说,将“福”字与过年联系在一起,并非现代人之发明。这与姜子牙封神有关。相传有一年除夕,姜太公走了背运,其妻离家而去。后来姜太公手握了“封神榜”,妻闻之而归,叫姜子牙给她封神。姜太公说:“娶了你,让我家穷了一辈子,不能封你神。”妻大吵大闹不止,姜太公只好封她为“穷”神,并规定不许她到贴福字的人家去。从此,怕穷的老百姓,为了防备穷神,恶鬼进门,过年时都在自家大门上贴上福字。

祈福驱祸,祥和美好,是人们的期盼和愿望。倘要给春节选个最合适的字,当属“福”字。如今,人们不仅把“福”字贴在大门扇板上,还贴在厨房、衣柜、电冰箱等显眼的地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谐,人们的审美和文化品位也与时俱进了。年货市场的福字,五彩缤纷,图案各异,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为过年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小年习俗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还要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婚嫁——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汉族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受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

剪窗花——

所有的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集装饰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汉族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汉族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