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新史学荐书088|《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原标题:新史学荐书088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新史学荐书088|《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书名:南北战争三百年

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出品方:世纪文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2月

李硕 著

ISBN:9787208148314

定价:59元

关于本书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本书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 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关于作者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冷兵器战争究竟怎么打?

写兵种、战术之细节 补正史、古籍之缺失

揭六朝更迭种种真相 述血与剑的纷争乱世

目录

序言(张国刚)

前言

第一编骑射、冲击与军阵:步、骑兵战术的演变

第一章 早期骑兵战术特征:骑射与游击

第一节 匈奴骑兵战术与其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 《六韬》中的战国骑兵战术原则

第三节 秦汉之际的骑兵战例

第二章 汉匈战争与骑兵冲击战术的肇端

第一节 汉军与匈奴的战术区别及社会背景

第二节 文帝到武帝:探索中原骑兵进攻战略

第三节 卫青、霍去病的骑兵战术革新:从骑射到冲击

第四节 再论李广与李陵

第三章 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期(东汉到西晋)

第一节 刘秀时代的“突骑”作战

第二节 汉末三国骑兵冲击战术的强化

第三节 汉末三国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四节 西晋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四章 骑兵的马镫战术革命与北方民族政权转型

第一节 关于马镫研究的学术史和考古证据

第二节 骑兵冲击战术的成熟:马镫与马槊

第三节 冲击骑兵的战术运用特征

第四节 游牧族对骑兵冲击战术的适应

第五章 4—6 世纪南北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一节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骑兵建设

第二节 北方骑兵对南作战的特征

第三节 南方政权的骑兵建设

第四节 南方骑兵作战特征

第六章 古代步兵军阵的战术特征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古代步兵军阵的队列特征

第二节 军阵的“非理性异动”

第三节 先秦至隋代的步兵军阵变化趋势

第四节 南方步兵的特殊战术形式

附录 戚继光对军阵战术的探讨和对世俗观念的纠正 … 184

第二编南征与北伐:经典战例

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

第一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隔江对峙与攻防战

第二节 伐吴的前期部署及司马炎对将帅的戒备

第三节 灭吴之役的部署

第四节 伐吴之战过程

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

第一节 立国之初:与北齐的战事

第二节 560 年代陈内战与北周、北齐的渡江作战

第三节 隋军灭陈之战的部署

第四节 灭陈战事实际进程

第九章 桓温对前燕的北伐

第一节 南方对北作战的地理因素

第二节 晋军北伐中的黄—淮航道

第三节 桓温伐前燕

第十章 刘裕对南燕和后秦的北伐

第一节 刘裕伐南燕

第二节 刘裕北伐后秦

结语 地理环境并非战争的决定因素

第三编成功转型与积重难返:南北朝的战争与政权

第十一章 北魏开国初期的战争模式

总论 拓跋北魏战争模式的三次转型

第一节 拓跋珪伐燕之战的战争形态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复合战备形式(5 世纪前期)

第三节 420 年代拓跋嗣的对宋战争

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

第一节 拓跋焘时期魏军的战争模式

第二节 北魏进占淮北青齐与作战模式转型

第三节 北魏中期的步兵来源

第十三章 北魏政权后期的战争模式

第一节 孝文帝时期的魏齐战争形态

第二节 魏宣武帝初年的对南扩张

第三节 505—506 年萧宏北伐与魏梁战事

第十四章 南朝的财政与战争

第一节 刘宋时期的战争与财政

第二节 南齐的财政与战争

第三节 梁、陈的财政与战争

总结

第十五章 南朝军人势力与皇权

第一节 陈朝的“军人共同体”特征

第二节 宋、陈军人改立皇帝的选择

第三节 皇权对军事将领的打击与控制

第四节 皇权、将领对士族文化的追求

余论 文武分途与“南朝化”命题

参考文献

后记

《三国演义》对冷兵器战争是有多大的误解?

林恩· 怀特对骑兵战术的探讨,其知识背景是欧洲中世纪以来非常普遍的骑士战争。就在法国学者德诺埃特和怀特读军校的时代,使用冷兵器的骑兵仍然存在,所以欧美人对这些骑兵战术并不陌生。而在中国,宋代以后文、武官员分途,有实战经验的军人很少能用文章记载详细的战斗过程,有文化的士大夫又极少接触真实战争,使得全社会普遍缺乏对战争的细致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元明以来的流行的市井说唱文学,尤其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又对冷兵器战争进行了很多脱离实际的虚构,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的战争叙事模式,使得中国大众对冷兵器战争有诸多误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骑马的武将之间的对打。在《三国演义》等作品中,所谓战争就是两员大将在阵前交锋,其他将士都是观众,两员大将的胜负就标志着整场战争的结局。而两人之间的对打又充满了虚构,两人往往可以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甚至要等到第二天继续较量。根据演义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也往往照搬这些描写,造成古代骑兵战争的真相如同沉入迷雾,难以还原。所以,本书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骑兵具体战术进行一些讨论,努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象,再由此探索当时的战争规律。

和步兵相比,骑兵的优势在于速度。马匹的奔跑速度远远高于人。所以使用戟、矛、槊等兵器的骑兵要靠马匹的高速冲击来刺杀对手。根据物理学的动量公式E = mv2(冲击力= 1/2× 物体质量× 速度的平方),对于冲锋的骑士,这个质量m 是人和马相加的重量,速度v 则是马匹奔驰的速度,其动量远比手持长矛进行刺杀的步兵高,所以骑兵在战斗中必须高速奔驰以便进行刺杀。反之,如果骑兵处在静止状态就不具有动量优势,且战马是远比骑手明显的目标,很容易招致杀伤,所以骑兵战术的本质就是运动。

当骑兵互相作战时,最常见的是双方相对冲锋,在接近的瞬间用马槊瞄准、刺杀对手,同时试图躲避对手的刺杀。由于战马冲击的速度快,一次交会之后,双方距离会拉开。这样交会一次,便是一“合”,或称“交”。如刘宋朝孝武帝初年的内战中,两名骑兵军官单独决斗:“幢主樊僧整与台马军主、骠骑中兵参军段僧爱交槊斗,僧整刺僧爱,杀之。”当然,在实战中这种军官两人单打独斗的场面比较少见,骑士面对的往往是敌步兵或骑兵集群,所以在一次冲击中可能要先后与多名敌军交手(如果他还幸运地活着的话)。在东晋攻灭南燕的战斗中,一支晋军骑兵击败了燕军骑兵,晋军官孟龙符追击速度太快,单独与大量敌骑兵交战:“贼数千骑围绕攻之,龙符奋槊接战,每一合辄杀数人,众寡不敌,遂见害”。当骑士冲过敌军阵列后没有伤亡,且仍有战斗意志的话,可以让战马掉头再次冲锋,再进行一“合”。南齐将领张敬儿曾担任骑兵队主,为掩护主力撤退而与数千敌军交战,“敬儿单马在后,冲突贼军,数十合,杀数十人,箭中左腋”。这样往复多“合”,伤亡概率极高,而所谓“数十合”显然也有夸张的成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将士一般都靠斩获敌军的首级记功。如北魏宗室可悉陵参与攻灭沮渠氏的北凉政权,“沮渠茂虔令一骁将与陵相击,两槊皆折。陵抽箭射之,坠马。陵恐其救至,未及拔剑,以刀子戾其颈,使身首异处”。由于骑兵战斗都是在奔跑中进行的,骑士下马斩首往往很不方便,有时斩首工作需要别人代劳。刘宋朝的一次内战中,叛军将领鲁爽和朝廷骑兵军官薛安都相遇,“安都望见爽,便跃马大呼,直往刺之,应手而倒,左右范双斩爽首”。南齐的一次内战,叛军首领王敬则被朝廷一方的骑将崔恭祖刺杀,但崔未能及时斩首,另一名军官袁文旷斩获了这个首级,被授予功赏,引起崔、袁二人争讼。最后齐明帝萧鸾批准给崔恭祖二百户封赏,才予了结。

近距离刺杀对手比较容易,和在颠簸的马背上射箭相比,马槊对骑士的技术要求显然低了许多。但两名骑士相对冲刺时的伤亡率显然大大增加了。另外,除了用马槊刺杀对手,骑士同时还要注意躲避开对手的马槊,攻击与防守几乎同时完成,要在成功刺杀对手的同时保障自己的安全,也需要高超的技术。南朝宋、齐之间,一名骑兵军官陈天福就以善用马槊著称,他趁作战时掳掠百姓,被齐武帝萧赜处死,但其总结的马槊技艺在南朝骑兵中传承,直到萧子显在梁朝作《南齐书》时还在盛行不衰。

当时骑兵进行模拟训练时,也以在奔驰中运用马槊为要点。比如北魏将领傅永擅长骑战,年老时“尝登北邙,于平坦处奋槊跃马,盘旋瞻望,有终焉之志”;东晋桓温清谈不胜,曾驰马持槊做出威胁别人的动作:“桓宣武与殷、刘谈,不如甚,唤左右取黄皮袴褶,上马持槊,数回,或向刘,或拟殷,意气始得雄。”北齐文宣帝高洋酗酒昏乱,也曾用这种方式威胁老将斛律金:“尝持槊走马以拟金胸者三,金立不动,于是赐物千段。”要“走马”,即让马跑起来才方便做刺杀动作,这和骑兵冲击作战的方式是一致的。

骑兵冲杀动作也可以进行双人(马)模拟对练。刘宋末年,荆州刺史沈攸之和另一名军官高道庆练习马上对战,结果因失手造成反目:“于听事前合马槊,道庆槊中破攸之马鞍,攸之怒,索刃槊”。沈攸之发怒后要找“刃槊”,说明两人对练用的是没有装刃的槊杆,但即使这样还是将马鞍撞碎,也可见冲击力之大。这种情景可以联想《水浒传》第十三回,杨志在北平府和周瑾比武,双方为避免误伤也要“把两根枪去了枪头,各用毡片包裹,地下蘸了石灰,再各上马,都让他们穿着黑色衣衫。这样,两人用枪杆厮拼,身上白点多的,就当是输了”。不过小说中两人连斗“四五十合”、周瑾身上“好像打翻了豆腐似的,身上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却不真实,因为高速奔驰中即使被包毡的枪杆刺中,也会造成很大的冲击,没有这么轻松愉快。

骑兵对战中,有技艺高超者会在两骑交会时抓住对手马槊抢夺过来。十六国初期,陇城陈安擅用“丈八蛇矛”,前赵骑将平先“亦壮健绝人,勇捷如飞,与安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初唐时的尉迟敬德也以这种技艺著称,他曾和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演练:

太宗问曰:“夺矟、避矟,何者难易?”对曰:“夺矟难。”乃命敬德夺元吉矟。元吉执矟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矟。元吉素骁勇,虽相叹异,甚以为耻。

“执矟跃马”也生动表现了骑士必须借助战马的奔驰杀敌。演义小说和国产影视作品中,多有两位骑将驻马对打的场景,是完全脱离实际的。

感谢“世纪文景”授权转载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