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一批珍贵展品现身华东师大校史馆包括中文全译本《资本论》的首个版本

原标题:一批珍贵展品现身华东师大校史馆 包括中文全译本《资本论》的首个版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10月8日,修缮一新的华东师大校史馆重新亮相开馆。

新校史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占地400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即:缔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探索新型社会主义师范大学(1951-1977)、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78-1995)、创建世界知名大学(1996-2016),以及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17年以来)。

华东师大原党委书记、11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施平为校史馆题写馆名并参与“云揭幕”。

记者注意到,新校史馆在展陈方式和展陈内容上都推陈出新,有不少首次公开的珍贵展品,比如大夏大学校友郭大力翻译的中文全译本《资本论》的首个版本、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光华大学为感谢校董捐地助学树立的昭德碑、毛泽东主席批注冯契先生的《怎样认识世界》一书、陈吉余院士为浦东机场建设向上海市政府的建议手稿,以及戴家祥先生《金文大字典》手稿等。

其中,1938年面世的、由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校友郭大力历经数年完成的首个中文全译本《资本论》颇受关注。《资本论》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巨著。首个中文全译本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使马克思的这部伟大著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郭大力翻译《资本论》的过程充满艰辛和苦难——既有国民党当局的压制,也有居无定所、贫困和疾病的折磨,还有译稿在日寇炮火中被焚毁的灾祸,但他排除万难完成了翻译工作。1938年8月至9月,《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时间拉回到当代,华东师范大学继续通过科研为国家和上海城市的建设出力。校史馆展出了陈吉余院士《关于浦东国际机场建造在沿海滩涂之上的建议》的手稿,以及陈彪如教授《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与思路研究》的论文、包起帆教授团队打造融合北斗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系统及相关国际标准等珍贵科研报告。

以浦东机场的选址为例,陈吉余院士曾多次建议借鉴纽约肯尼迪机场、日本成田机场等成功经验,把机场建到海滨沼泽上,“既可节约熟地,又可围海造地,用于机场发展,并可与长江口的治理相结合,可谓一举数得”。

但1995年浦东国际机场项目即将启动的当口,机场仍定址江堤以内。那年8月31日,陈吉余直接致函市领导,为机场选址的科学合理性据理力争。

这封信函引起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请规划部门周密研究。当年,陈吉余的建议得到了肯定和采纳,机场规划范围向海边平移700米,机场因此增加面积7平方公里,通过围海促淤,还有18.8平方公里土地可供机场后期工程建设,价值30多亿元。

至于节省的拆迁安置费和飞行安全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