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山水人文皆有诗——宣州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盛况

原标题:山水人文皆有诗——宣州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盛况

作者:章达鼎

制作:童达清

第669期

狸桥地区山水秀丽,文风昌盛,迎来一批批文人贤士,他们和本地的儒生们寻幽揽胜,对景拈题,吟咏唱怀,秀丽的自然景观升华为诗,诗亦化作了景观,致使其有了诗情画意和人文意义,加深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宝里许氏宗谱在“诗文篇”的序言中写道:“山不能言,水若能语,不必鼓琴动操,而令山水响者,诗文是也。”正是反映了山水与文人的互动。

一、山水人文皆有诗

“南湖落雁”为宣城古代十景之一。狸桥地区沿南漪湖北岸有近五十里的湖岸线,“湖山钟毓秀,礼乐起人文”。明清两代有六十多位名彦官宦为狸桥各世家撰写了谱序、记文、祝寿文、墓志铭等文章,还留下了三十多首写南湖的诗歌。

山水人文皆有诗——宣州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盛况

清代儒生薄振熙诗《岁暮湖晚眺》:“散步漪湖岸,迎眸景万千。岚光遥影水,波彩到衔天。梅绽麻姑雪,松笼碣石烟。归来吟一韵,清趣跃云笺。

许振鹏(1652—1710),清代三宝里许氏十九世孙,其写南漪湖诗《望夜泛舟》:“同人清夜到湖边,孤棹轻移破蒲烟。无端残叶川前落,不尽浮云波上眠。碧草急牵堤外月,白萍纷点镜中天。提壶来去情何限,几处笙歌到客船。”

清嘉庆《宁国府志》“艺文志”中收录有一篇沈懋学写的《南湖小昆山》诗:“周原回到岫,片石涌南湖。水国云常冷,渔舟月自孤。卧龙丹壑杳,浮鹄碧天俱。坐对波光夕,悠然醉玉壶。”经查证,沈懋学的这首诗写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其时沈27岁,正风华正茂之时。一日,他钟情于南漪湖北的湖光山色,在文友、狸桥儒生徐凤的陪同下,游览了南湖小昆山,并作诗一首相赠,原诗题为《丙寅偕蒋山游南湖小昆山》。徐蒋山读后和其韵回诗一首:“四山回列岫,一镜渺平湖。枕石心常冷,漱流念觉孤。伏骥非为老,骑鲸亦自俱。欣逢故人榻,颓醉玉山壶。”这段文坛佳话记录在《狸桥徐氏宗谱》中。

山水人文皆有诗——宣州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盛况沈懋学为白沙刘氏作的谱序

昆山雄峙于南漪湖北岸,历来为狸桥地区的地标和区域地名代称,吟昆山诗有九首。昆山也称滚山。

明昝东崖的七律《登滚山》三首,其第一首为:“拨云寻道入奇峰,迤逦行来路几重。怪石腾烟藏虎穴,苍山带雾没人踪。东西俯视田家屋,南北遥闻水底钟。笑指天边新月色,崖前独照一株松”。

清许涟的《春登滚山》:“乘兴寻溪上滚峰,绿杨村里散桃红。日翻南北两湖景,风吼东西二寺钟。石幻那从探虎洞,云深无处觅仙踪。向人花鸟堪题咏,托迹山灵许我逢”。

云山集古洞、寺庙、山泉于一身,环境幽雅。南宋名人魏良臣曾撰《云山金牛洞记》文。金牛洞即神仙洞,还有藏书洞、天洞等,神仙洞中明代宣城县令尹三聘、卢维屏的题联石刻仍清晰可见。卢维屏的题联为“翠谷空中神变化,碧天深处吼风雷”。尹三聘的题联为:“白云一片开寥廓,枯石千年见画图”。

明清两代留下了写云山、云山洞的诗作有二十多首,其中有施闰章、范成大、沈廷璐、詹沂、帅家相、孙于王等名人诗作。施闰章的七律为:“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泉一莲开”。此诗可倒读。

明许永祯《游云山洞》“古洞留仙迹,钟声压管弦。疏林时鸟唱,云岫几蝉联。石破藏仙岛,山空蓄妙玄。凌霄素有志,梯石步云巅。”

明许绮七律《云山寺会港口李公》:“险峻凌霄万丈山,白云常日护禅关。九华列岫那能品,五老高峰只等闲。古洞有仙留胜迹,上人无事出尘环。诸公幸得来过此,我亦叨陪杖履间。”

狸头桥为古代石桥,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2—600),明以后咏狸头桥诗存有十四首。徐蒋山的七律:“驱石为梁盖世功,宛溪仗此八垓通。渊源派发云山远,浩荡波流环海同。宣志留名三翰墨,淳湖接壤一帆风。今人殚述前人事,回忆南唐古道崇。”

徐正茂七律:“狸水支流会大江,舆梁重架渡汪洋。云连北渚龙多伏,雾隐南山豹欲藏。茅屋世家名士乐,石城仙洞贝花香。漫言利涉些须惠,试看森森作栋梁。”

狸桥各族儒生写景诗亦自有特色。

清昝懋炳七律《村居即景》:“吾里桑园宛地偏,湖山拱秀绕村旋。遥峦迭翠波光荡,远树浮苍帆影悬。雁叫鱼讴相唱和,鸢飞鹤舞共蹁跹。豸山极目烟霞里,不尽王维写辋川。”

明昝东崖《春日游敬亭》:“北郭烟村尽,名山此地偏。一桥通石涧,双塔薄云天。仄径穿林窟,春花对日姘。呼童闻载酒,不厌是当年。”

韩氏儒生七律《溪桥夜月》:“维舟直上乌泥埠,倚杖来经白石桥。树里寒烟秋漠漠,溪边明月夜迢迢。几行时复鸣征雁,一曲谁当和洞箫。爱惜分阴难久驻,赋诗聊拟备风骚。”

明许鹏七律《端阳漫题》:“绿荷翠柳伴榴花,节届端阳事事佳。蒲酒盈樽诗兴廓,熏风满座道心夸。戏观龙艇添情趣,闲浴兰汤去毒邪。令节应宜寻好句,何堪寂寞度年华。”

二、诗文记载觅古迹

岁月幽幽,狸桥这块土地上一些名胜古迹历经沧桑,有的已无处可寻,然抒写这些景物的诗歌成为不朽,这告知了我们这些古建筑昔日的风采。

三宝里读书楼

明代永乐年间,三宝里许氏族人许茂辉建读书楼,四百年后毁于清末兵燹。今天我们已无法知道其昔日的壮观。然明代进士、翰林检讨关辅留下了《读书楼记》文,还存有翰林吴玉、陈鹗、中书李温、御史赵勉、给事李宗达、检讨周澄泳等人撰写的六篇诗歌。这些名彦在诗中赞道:“南湖有高士,结楼湖水浔。”“南湖湖上有高楼,楼内书多并鄴侯。万卷经微宜检阅,一经涵泳自藏修”。启示后人“传家不贵金满赢,插架惟收书万斛”。由此而感叹“金多惰人志,书多益人心”。“日与圣贤对,而无邪辟侵。”期望后世子孙“桂子只今传旧业,云霄指日待宸旒”。这些诗文使我们感受到了先人们对教育后代的良苦用心。

古代写读书楼的诗还有多首,文注中记:“他如泰和、殷续、曾忠辅、金陵周源、蒲田杨荣、陈延皆有佳咏,遗不悉録”,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山水人文皆有诗——宣州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盛况

狸桥塔山望烟楼

狸桥的塔山曾于元至无二十二年(1285)建有一座望烟楼,毁于明代。现狸桥《徐氏宗谱》中曾载有元代人杨佐撰写的《望烟楼记》文和明万历年间徐氏儒生登望烟楼遗址的诗,这使我们了解了古人修此楼的意义。

据谱载:“望烟楼先祖所造,在塔山之顶,坐东朝西,岁荒登斯楼,以四方无烟举者,周济之”。诗文告诉我们,徐氏先人建楼的宗旨就是“义济乡村遍野求”。元至元二十二年四月,“天酸然雨,霪淋勿止,鱼鳖登陇”。七月又经旬不雨,“山几焦,金石欲流”。“旱魃为祟、臧羊载道,乡邻之不下火食者十室而五”。因而饥民“人皆有仰给之”。徐氏开明富裕之户便“阴晴任意输仓谷,冷暖随心赠布裘。”体现了古代民间百姓相互接济,共渡灾荒的义举。可谓“义高千古企常存”。

明徐行进的七律:“巍阁于今不心论,名流千古羡常存。宣民戴德山生色,淳水衔恩泽绕村。虽无石刻传青简,犹有垣檐露碧痕。试瞻花鸟嘤鸣日,摭日狂歌亦有根”。

狸桥古塔

狸桥塔山之南有一古塔,有两首诗证实此塔曾矗立于明清两代。清初徐行进有五言诗《题宅后古塔》。明万历年间章衡有五言诗《晚过塔山古塔前》“归来天欲暮,塔影照人衣。山角花犹丽,枝头鸟倦啼,凉风吹碧落,皓月闪长堤。对酒新诗颂,谁燃太乙藜。”

山水人文皆有诗——宣州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盛况

明代的狸桥曾有各种景点建筑,今天均无踪影,但有诗文记载下来。

明徐正己的《积景园遗址》七律:“黄花绿叶望连天,想是先公积景园。玉砌瑶喈风散佚,画栋朱户水沉湮。残阳无复三台雨,衰草空凝万井烟。惟有夕阳愁里色,常常催迫送华年。”

徐正已《题迎薰亭》:“丝丝杨柳袅千条,彩落长虹掛子桥。。鱼跃藻衣添酒兴,鹭翻荷盖触诗豪。沉檀断续飘凫鼎,词调呕吟叶风箫。身游世外无他事,幸际升平乐舜尧。”

徐正已《题长春阁》:“晴空高阁望南山,烟雾葱茏咫尺间。乳燕掠泥巢画栋,雏鸳浴水扑雕栏。香生帘外因风度,花舞窗前着雨烂。惟愿长春春不老,年年诗酒话清闲。”

避秦馆,在狸桥西南,徐康侯建,有徐行进和章衡写诗各一首,章衡的七律:“云谷山前景最幽,桃花园畔柳花洲。映门绿水环三径,拂袖红云护半邱。满架图书称李泌,当窗蝴蝶傲庄周。圣民不比秦苛惹,何事深林独好修。”

三、结束语

狸桥地区的民间诗歌创作繁盛期自明代起,到清代中叶之后就逐渐衰落,清末即停止。其原因为太平天国的兵燹之乱。太平军四次进入该地区,因各家族组织团练的抵抗,即招来大规模的烧杀,祠堂、寺庙、谱牒文书等大部被烧毁,读书人遭杀戮者尤甚。乡间民儒章绶先生因为团练之首,屡遭追杀,只得与族人章应甲先生避难于繁昌两年,以行医为生。南姥章圣枝因为民团小首领,又为死亡清军提供墓地,全家六口皆被杀。咸丰十年(1860)三月的团练与太平军獾墩头之战,引来了高山头村的大屠杀,唐氏家族被杀者六百余人,族中贤士让耕先生即死于此难。恩荣公等被杀于唐氏宗祠前,思松公九死一生方逃脱,而全家十多口被杀。许氏名儒龙溪先生作谅于咸丰庚申年(1860)“一门男妇尽遭劫难”,庠生许作海亦与同年“惨遭毛贼一门相继云殂”。

兵燹之后,瘟疫盛行,人口锐减。百姓生计难以维继,读书人甚为稀少,民生的凋敞,文化的衰落就成为了必然。

(作者系狸桥镇政府退休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