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二战改变世界命运的人

1941年4月30日凌晨,当哈巴尼亚基地的英国皇家空军第4航空训练学校的学员被紧急战斗警报惊醒时,惊慌失措的他们并不知道,未来的数天内,他们将成为决定大英帝国命运的人。哈巴尼亚基地保卫战最后以英国的胜利告终,他们保卫了英国的石油供应,希特勒幻想的"反英圣战"就此化作泡影。

1941年4月30日,凌晨2点,正是夜阑人静静谧安眠的时候,英国驻巴格达大使馆的外交官却被窗外的喇叭声吵醒。他赶到窗口一看,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来驻扎在拉希德兵营的伊拉克军车正驶出驻地,朝沙漠方向的哈巴尼亚基地(Habbaniya)开去-;-;那里是英国皇家空军第4航空训练学校所在地。

大使马上通过无线电联系哈巴尼亚基地司令兼第4航校校长哈里•乔治•斯玛特。斯玛特闻报,立刻拉响了紧急战斗警报。基地学员、教官及后勤人员从梦中被吵醒,有的惊恐万分,有的还是睡眼惺忪,完全不知所措,整个基地乱成一锅粥。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此后数天里,他们将成为决定大英帝国命运的人,哈巴尼亚基地保卫战也被史学界称为第二次"大不列颠战役"。

希特勒错失良机

这场战事的根源是石油。1927年,英国结束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委任统治",扶植哈希姆家族建立伊拉克王国,但考虑到盛产石油的伊拉克地处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咽喉,英国仍在当地保留大量驻军,比如在哈巴尼亚基地就驻扎有皇家空军的战机和一定数量的飞行员。然而,英国用霸权支配中东事务,特别是怂恿犹太人大量移民巴勒斯坦,激起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众多伊斯兰国家的愤怒,这种情绪又为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情报机关所利用。

在德国间谍弗郎茨•维曼-拉姆魁特的一手策划下,1941年4月3日,仇英的伊拉克大贵族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发动政变,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国防政府。盖拉尼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军事手段把所有英国人赶出中东。首先,他鼓动同样反英的埃及人发动起义;其次,他通过德国驻土耳其大使,联系侵占希腊的德军南下,夺取威胁伊拉克安全的英军塞浦路斯基地;第三,他专门给希特勒拍去电报,建议正在利比亚鏖战的隆美尔"非洲军团"抽调一个师来伊拉克,充当伊拉克抵抗英国进攻的骨干力量。

为表示效忠纳粹的诚意,盖拉尼允诺德国人可以无条件使用伊拉克军事设施,于是希特勒命令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尽快拿出从"非洲军团"中抽兵进军伊拉克的计划。但德军参谋们对这一疯狂的想法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仅一个师前往伊拉克作战,很可能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况且北非战事正酣,抽调人马非明智之举。对于军方的反对,希特勒倒没坚持己见,因为他正忙着策划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希特勒表示可让隆美尔打到苏伊士运河后,再相机向伊拉克进发。这一变故使希特勒丧失了掐断英国"战争血液"-;-;石油供应的绝佳时机,而且这个机会再也不会降临到纳粹头上。

起初,伊拉克政局的变化并没有引起英国驻中东最高军事长官阿奇博尔德•韦维尔爵士的注意,他认为伊拉克人不足为虑,真正的威胁来自于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但英国首相丘吉尔却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一旦法西斯在伊拉克站稳脚跟,就会切断英国在伊拉克北部的石油供应,英国本土与印度的空中联系将被封锁。更可怕的是,一旦盖拉尼政权得势,还将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激起更大的反英浪潮,对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地国家而言无疑是最致命的。

在丘吉尔的一再督促下,韦维尔派出第10印度师第2旅于4月29日晚在伊拉克唯一港口巴士拉先行登陆,皇家海军的"竞技神"号航母、两艘巡洋舰和第10印度师其他部队也迅速开进。不过,英国政府并没有真正向伊拉克宣战,而是美其名曰"警察行动"。身在巴格达的盖拉尼意识到,要推迟英军从陆上进攻巴格达的时间,就必须抢先占领最近的哈巴尼亚基地,不让英军获得陆地制空权,这样英军地面部队就不敢贸然前进了。

当时,哈巴尼亚基地里有1000名皇家空军人员,350人的英国皇家禁卫团第1营,以及6个连的伊拉克警察部队。这些伊拉克警察均由当地的亚述基督教徒担任,他们被伊拉克主流社会视为异教徒,因此与英国人有天然的亲近感。在装备方面,除了18辆老掉牙的劳斯莱斯型装甲车,基地里的主要武器就是飞机了,最具战斗力的当属9架"角斗士"双翼战斗机、一架"布伦海姆"MK-I型轰炸机,此外还有26架"奥克斯福德"教练机。哈巴尼亚名义上是英国皇家空军基地,实际只是一座航空训练学校,所有飞机都很老旧,很难适应作战需要。但更大的问题是,基地供水的水泵完全依赖于哈巴尼亚镇上的电厂供电,英国人对电厂鞭长莫及。

宣战

4月30日凌晨,伊拉克军队在基地南面的高地上架起大炮。清晨时分,基地派出一架侦察机进行打探,得到的消息令斯玛特大吃一惊,进入阵地的伊军人数不下1000人,装备有野战炮、装甲车甚至还有飞机。早晨6时,一位伊军军官来到基地门前,递上一封书信:"我们将在哈巴尼亚山上进行军事训练,在此期间,禁止你们任何飞行和外出,如有违反,后果自负。"

看到这么霸道的"军事训练",斯玛特气不打一处来,马上回信一封,"任何干扰我们飞行训练的行为都被视为‘开战’,我们要求你们迅速撤离,并确保我们基地的安全。""文攻"之后必须马上"武备",斯玛特下令开挖战壕,把所有的机枪部署在基地周围;所有飞行教官和学员们在高温下给飞机加油和装弹,并把飞机推到楼房和树木后面隐藏。实际上,如果他们遇到有水平的敌人,这一切在大规模空袭和炮轰面前根本无济于事。

基地内的36架飞机分为A、B、C、D中队,其中B中队包括16架"奥克斯福德"和1架"布伦海姆",负责进行对地攻击,全部9架"角斗士"组成A中队,部署在马球场上,负责保护基地上空安全。虽说飞机数量不少,但飞行员却质量不佳,斯玛特手下的35名飞行教官中只有三人打过仗,投弹手和机枪手则更加紧缺,不得不让学员顶上。

30日夜,英国驻伊拉克使馆发电报给斯玛特,认为伊拉克人的行动就是开战的宣言,要求斯玛特立即发动空袭。5月1日凌晨的数小时里,斯玛特陆续收到四封无线电报。第一封,英国驻伊拉克大使支持斯玛特采取行动;第二封,英国驻中东最高军事长官韦维尔通知斯玛特立即采取行动;第三封,来自巴士拉的英军指挥官,说由于遇到洪水,无法派遣地面部队增援,但尽力提供空中支援;第四封,是来自伦敦的指示,英国外交部授权他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任何行动。

再看伊拉克,至5月1日,伊军围攻兵力增至1个步兵旅、2个机械化营、1个机械化炮兵旅(携带13门94毫米榴弹炮)、1个野战炮旅(携带12门8.16公斤加农炮、4门114毫米榴弹炮)、12辆装甲车,1个机枪连、1个通信连和1个防空/反坦克连,正规兵力总计9000人,此外,还有数量不等的部族武装等待随时攻入英军兵营,以便捞取战利品。当年斯玛特曾参与培训的伊拉克皇家空军也来"打老师"了。伊拉克空军装备有63架英国、意大利和美国提供的战机,性能方面甚至还略占上风。

斯玛特联系英国驻伊大使,要求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军最迟于5月2日上午8时前撤出哈巴尼亚。如果伊军置若罔闻,他将用一个白天对伊军发动空袭。但此时的斯玛特还不清楚英国政府是否同意他卷入与伊军的冲突,但丘吉尔在5月2日凌晨2点拍来的一封电报让斯玛特下定了决心:"如果你不得不与他们开战,那么就狠狠地揍一顿。"

五日激战

5月2日凌晨5点,首批30架英军飞机挂着炸弹,从哈巴尼亚基地飞向伊军阵地。从巴士拉方向飞来的英国皇家空军第70、37轰炸机中队的"惠灵顿"轰炸机赶来支援。由于伊军都躲在掩体内,英军战机很难找到很好的轰炸目标。

此时,经验不足的伊军指挥官犯了致命的失误。由于夜色尚未散去,伊军高射炮火难以反击,伊军开始炮击哈巴尼亚基地作为报复,但此举却暴露了伊军火炮阵地,英军轰炸机趁机反复投弹。遭受重创的伊军打开许多探照灯,希望能锁定英军飞机的位置,但这又一次暴露了自己的目标,大胆的英军飞行员驾驶轰炸机俯冲到300米高度,对伊军炮兵阵地实施精确轰炸。

英军飞机安全返回基地后,立即加油、装弹,重新起飞执行新一轮轰炸任务,这些过时的飞机和年轻的飞行员们没有片刻休息。斯玛特原来乐观估计伊军在3小时以内肯定撤退,但现实却十分残酷,到中午12点30分,也就是战事开打7个半小时后,伊军仍然在炮击英军基地。而在上午10时,伊拉克空军也加入战事,炸毁了3架停在基地的英军战机。

战至夜幕降临,斯玛特的部下创造了皇家空军最高单日出动率-;-;193架次,平均每人6次。英军64架战机损失了22架,10名飞行员牺牲或重伤。伊军损失也非常惨重,但他们还是没有发动地面进攻的迹象,因为庸碌的伊军指挥官不愿在完全击溃英军空中力量之前发动进攻,他们只敢藏在高地掩体里,不断用野战炮轰击英军基地。闻听前线战况不利,恼怒的盖拉尼下令占领巴格达英国使馆,切断了使馆与哈巴尼亚基地的联系。

与此同时,伦敦的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责令韦维尔调集一切力量增援哈巴尼亚基地。韦维尔遂命令滞留在巴士拉的第10印度师全力推进,同时还命令驻海法(今属以色列)的英军守备部队从外约旦(今约旦)攻进伊拉克。

5月3日清晨,斯玛特发觉伊军攻势略显疲态,便重新召集飞机对伊拉克空军基地发起"先发制人"的攻击。这一天,英军飞行员大卫•埃文斯上尉开创了一种惊险但有效的轰炸战术。他将炸弹保险装置拆除,只要炸弹一离开挂弹架,7秒后就会自动爆炸。埃文斯从900米高度接近伊军阵地,找到目标后,他驾驶着飞机以320公里的时速俯冲而下,贴近目标时再猛地拉起操纵杆,使炸弹直接掉在目标头顶,而7秒钟后飞机已拉到安全高度。这一疯狂战术吓坏了伊拉克人,许多伊军炮手无心抵抗,只要看见英军战机俯冲就四散而逃。

虽然伊军对哈巴尼亚基地连续炮击,却没能将其摧毁。随着哈巴尼亚基地继续获得外援,特别是皇家空军第31中队的12架运输机持续将援军运进基地,伊军士兵的信心逐渐崩溃。颇为有趣的是,一架DC-2型运输机专门给基地运来了一批一战时期的老式炮弹,原来苦于没有重火力的基地军官们发现军官食堂门前的两门只有装饰作用的野战炮,在装上空运来的炮弹后居然还能打响。伊军士兵还以为英军增援了许多大炮,原本就军心浮动的伊军士兵更是没了斗志。斯玛特再接再厉,除了加强白天轰炸外,每天晚上也派出飞机袭扰伊军阵地,让敌军夜不能寐。

事实上,打到5月5日,哈巴尼亚基地所有26架"奥克斯福德"教练机仅有4架尚能出动,"角斗士"战机也损失殆尽。英军的飞行员们此时也是士气低迷,半数的飞行学员或战死,或精神失常。

幸运的是,5月6日清晨,英军侦察机回来报告,高地上的伊军正在撤退。英军国王禁卫团第1营营长罗伯特(基地地面力量指挥官)立即命令反攻,无心恋战的伊军慌不择路地朝费卢杰方向逃窜。下午,从哈巴尼亚溃逃的伊军与一支从费卢杰赶来增援的伊军在公路上相遇,两支部队乱作一团,所有的卡车、坦克和装甲车停在公路上无法前进。此时的皇家空军集中所有力量对其进行空袭,战斗持续了2个小时,皇家空军出动了139架次,全歼伊军主力,自身只损伤了1架"奥克斯福德"教练机。6日当天,伊军被毙俘1000多人,而英军只战死7人,伤10人。

在5天的激战中,哈巴尼亚基地的英国皇家空军共出动创纪录的647架次;投下各式炸弹3000多枚,总计50多吨;消耗机枪子弹11.6万盘。战斗中,英国皇家空军牺牲13人,21人受重伤,4人精神失常。而伊拉克陆军伤亡惨重,空军也损失殆尽。

丘吉尔向哈巴尼亚基地发去慰问电:"由于你们英勇顽强的战斗,大英帝国延续了在伊拉克的存在。我们时刻都在关注着你们的伟大胜利,并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援助。"

"容克特遣队"

就在盖拉尼的部队被"杂牌"皇家空军打得落花流水之际,5月6日,纳粹德国空军上校沃纳•容克被紧急召到柏林,德国空军参谋长汉斯•耶舒恩纳克授权他组建一支特别航空队开赴伊拉克,命名为"容克特遣队",目的是"帮助阿拉伯人起义,发动反对英国统治的‘圣战’"。

5月11日,容克上校调集了14架Me110C战斗机、7架He111H轰炸机、20架Ju52/3M及若干架Ju90运输机,匆忙漆上伊拉克空军标志,取道维希法国控制下的叙利亚飞赴伊拉克。另外,希特勒说服了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让意大利也派空军支援伊拉克人。然而糟糕的开局似乎注定了这次任务的失败结局,此时的伊拉克人已成惊弓之鸟,当这支陌生的编队飞临巴格达机场时,竟遭到伊军地面炮火的拦截,一架He111H轰炸机被击落,负责与盖拉尼联络的德军联络官冯•布伦伯格少校当场身亡。

16日凌晨3时15分,哈巴尼亚的英国皇家空军轰炸了摩苏尔,打响了对德国空军的第一枪。

两天后,英军从海法调来的援军终于抵达哈巴尼亚,基地终于安全了,但斯玛特却因神经过度紧张而倒下了,与妇女儿童一起撤到巴士拉疗养。斯玛特精神崩溃其实并不奇怪,他原来只是一名航校校长,甚至连军人都算不上,却在伊拉克人突袭时承担了抵抗重任,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约翰•亨利•D.阿尔比亚克接替了斯玛特的职务,继续指挥对德军驻扎的摩苏尔基地实施的轰炸,为从巴士拉北上的英军第10印度师提供空中掩护,协助其逼近巴格达的门户-;-;费卢杰。

费卢杰争夺战5月22日达到顶峰,双方都伤亡惨重。哈巴尼亚基地共派出了战机56架次,击毁了40辆各式战车。5月26日,姗姗来迟的意大利空军也开到伊拉克。但面对英军的强大攻势,为数不多的德意战机根本无力抵抗。

到5月30日,巴格达外围的英军已达1200人,拥有8门大炮和相当数量的装甲车辆,对伊军实施分割包围。此时的英国皇家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而伊军部队再也不愿继续交战下去,纷纷缴枪投降,巴格达机场落入英军之手。

改变历史

盖拉尼眼见败局已定,便带着贪污的1.7万第纳尔军饷匆匆逃往伊朗,之后又来到柏林。他在纳粹德国呆四年,纳粹德国战败后,他又逃往沙特阿拉伯避难。

得知盖拉尼政府垮台的消息,意大利人于5月31日便退回法属叙利亚,临走前匆匆炸毁了两架"菲亚特"战机。而德国"容克特遣队"费尽周折,直到6月10日才从陆路逃回法属叙利亚,来不及撤退的14架Me110战斗机、5架He111轰炸机和两架运输机均就地炸毁。虽然从整体上看,轴心国在伊拉克的损失微不足道,但许多原打算投靠轴心国的阿拉伯国家都纷纷打起"退堂鼓",希特勒幻想的"反英圣战"就此化作泡影。

军史学界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这场围绕哈巴尼亚基地展开的短暂战事都非常重要。正是哈巴尼亚基地的英国皇家空军勇士们,保卫了英国的石油供应,将法西斯的铁蹄从中东驱逐出去。他们的历史功绩为历史所永远铭记,因为大英帝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都因他们而改变。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